周一结束的中欧峰会上,双方深化了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此前,中美双方在该问题上的外交对话更为密切。
在昨日晚些时候发布的一份联合声明中,中国和欧盟强调了在今年年底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上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的重要性,并注意到各自宣布的到2030年的应对气候变化强化行动。
欧盟承诺到2030年实现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排40%的目标 ;中国则有望在未来几天提交 国家气候规划(即国家自主贡献,INDC)。
去年中美达成的气候协议备受瞩目,内容包括11月签署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在这一文件中,奥巴马总统宣布了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减排目标。中国宣布计划在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计划到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去年12月在秘鲁举行的联合国气候谈判上,中美进一步加深的合作成为亮点,而欧盟却被晾到一边。在此背景下,昨天中欧低碳城市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及中欧碳排放交易能力建设合作项目的拓展,标志着中欧气候变化合作整体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就在中欧峰会前夕,查塔姆研究所和E3G联合撰文 。文中回顾了中欧在资源和低碳发展上的合约,呼吁双方重新展开合作,在将新的政治现状纳入考量的同时推动气候、环境和资源日程。
2007年,查塔姆研究所的另一篇论文《变化中的气候》呼吁深化中欧在下列领域的合作,包括清洁能源领域的长期战略性研究、共同制定各项标准(如能效)、绿色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等,目的是让中欧经济关系在事实上成为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引擎。
紧张因素
尽管中国国内可再生能源部门的清洁能源市场整合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中欧讨论的许多领域还没有在双边关系的政治实践中生根发芽,而且这些领域自2007年之后已经有所衰落和变化。
欧盟限制中国低价太阳能光伏板和节能灯泡的进口更是给双方清洁能源贸易的互利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中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的立场也引发了欧盟对于其气候行动决心的质疑。
2008年的经济危机改变了全球政治动态,使得欧盟成员国间的合作更加困难,同时中国注重美国的对外政策似乎也将中欧关系推到了次要位置。
然而,查塔姆研究所上周发表的论文指出,《变化中的气候》一文中所确认的中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依然重要,如果双方想要保护自身的核心利益,就必须对双边关系有一个新的认识。
优先事项
随着中国谋求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国与欧盟战略关系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中国在全球市场的运营能力一部分也取决于欧盟如何看待中国的行动。与此类似,由于欧盟成员国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上的优先事项分歧太大,因此,欧盟仅凭与美国的排他关系也无法实现自身在全球的目标。
欧盟委员会曾经说过,欧盟的内部政策应该“大事大办、小事小办”。对外关系中,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中国可以帮助欧盟实现这一调整,办法就是进一步弄清欧盟能够在哪些领域助其加速国内经济和市场改革。查塔姆研究所的论文指出了一些优先领域,比如城镇化、国际资源治理和绿色增长。
本周发表的各项宣言表明,中欧有意愿超越以往的联合声明,深化在低碳发展领域的技术合作。
中欧共同为建立控制气候变化的强有力机制而努力,将为12月在巴黎达成一项有效协议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翻译: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