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化石燃料生产商为什么要“回收”碳?

迈尔斯·阿伦表示,要想实现巴黎协议中的1.5摄氏度或2摄氏度的温控目标,必须将空气中的碳排放重新回收到地面。
中文
<p>图片来源:Jonathan Brennan</p>

图片来源:Jonathan Brennan

我不知道有多少参加巴黎气候会议的谈判代表已经意识到,他们刚刚达成的这个协议开创了温室效应防控的“回收机制”先河。

作为消费者,你肯定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如果你买了新沙发后如果不想要它的包装,你可以把它丢给宜去处理。在许多地方,你甚至可以把自家孩子弄坏的沙发退还到厂商那里。巴黎气候协议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建立类似的机制,要求那些靠化石燃料而生的企业“回收”自家的碳排放。

协议再次重申了要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内的目标,同时也保留了将这一目标缩减到1.5摄氏度的可能性。此外,协议还要求各缔约国从现在起到2030年间,至少要保证现有的排放水平不再提高。

考虑到如上的排放量,要想完成这一温控目标,我们就必须把排放到空气中的这些碳回收到地面上来。实际上,缔约各方的想法却是:“我们要先把燃料卖出去,排放的温室气体我们稍后再处理。”

我怎么会知道?因为气候变暖的峰值由二氧化碳的累积排放量决定。要想把升温节奏稳定下来,无论是1.5摄氏度,2摄氏度还是3摄氏度,都必须要将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降低到零。大多数政府、环境组织和商业领袖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尽管没有明确说明,但是巴黎会谈协议第四条已经写道,要在2050年之后利用碳汇技术抵消平衡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但是在温升达到2摄氏度之前,我们不可能实现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量,更不用说在温升达到1.5摄氏度之前了。目前全球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1摄氏度,而且每5到10年就上升0.1摄氏度。当然,我们可以通过降低排放来减缓这一过程。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在要求的日期前完成减排目标(从各国不够充分的减排目标来看,这种情况无法避免),那么未来我们将别无选择,只能将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回收回来。

化石燃料资产拥有者

这就是为什么说巴黎峰会协议就像是一个庞大的回收机制,虽然协议本身并没有明确说明。比如其中就没有明确提及全球二氧化碳预算这个概念,而这与工业革命以来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密切相关。

所有参与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国家都明白,要想控制全球变暖速度,就必须对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限制。不过有些国家可能会不愿意,因为这就意味着他们可能必须放弃部分宝贵的地下化石燃料资源。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不需要,而且我们也没有权利禁止印度使用本国的煤炭资源。我们只是需要确保在全球温度上升了2摄氏度(或者上升到最终人们认为安全的1.5摄氏度)的时候,所有销售化石燃料的企业,或者传统水泥业这样的高碳行业,能够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将与产品等量的二氧化碳回收回来并安全地处理好,不要任由它们扩散到大气中去。

目前来说,这就意味着要采取地下资源回注的方式:从地质时间跨度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能依靠森林来完成这一任务(因为他们有可能会被烧毁,或者是由于气候变化而自然枯死,然后将碳重新释放出来)。还有许多其他富有创意的二氧化碳的处理方法(比如把二氧化碳从空气中吸取出来用于工业用途),人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行动的动机。

有谁能比化石燃料资产拥有者们更接近这个问题的核心呢?从逻辑上来说,处理二氧化碳的费用应该由化石碳的销售者承担。如果这项费用由普通税收来承担,那么不会有人愿意去降低他们出售或者购买的产品中的碳含量,也不会有企业愿意削减处理过程所需的成本。而且如果依靠纳税人为处理二氧化碳买单,那么将来每次财政政策收紧,相应的环保活动都将受到影响。

联合国可持续问题顾问尼克·罗宾斯(Nick Robins)最近在巴黎的一次活动上提出了“二氧化碳回收”这个概念。这在过去听起来可能有些异想天开,但是现在看来也的确是保证气候稳定的唯一可行的办法了。还有一种方案就是在全球全面禁止化石燃料开采和利用,这显然是既不道德也不可行的。

理想状态

可再生能源拥护者希望我们相信,他们可以让可再生能源变得比煤炭更廉价,这样就没有必要在全球禁煤了。可是还是会有水泥、航天燃油、化肥等多得数都数不清其他排放产业。想要在全球升温达到2摄氏度之前,为全球各地的每一种化石碳都找到替代品,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就像世界著名气候经济学家奥特玛尔·艾登霍费尔(Ottamr Edenhofer)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天主教徒,我相信奇迹,但是我从来不指望它。”

当然,如果加上碳回收的成本,高碳产品就会变得更贵,这对可再生能源来说是件好事儿。但是和新的税收政策不同,尽管整个行业内对于成本上升颇有微词,但是总体来说碳回收机制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人们都知道,销售产品的公司才是那些漂亮包装的最大受益者。即便从今天的价格来看,如果我们继续使用化石燃料,最大的受益方既不会是我们这些坚忍的消费者,也不会是那些著名的燃料矿石开采公司。赚的最多的反而是那些在化石燃料开采过程中收取提成、税收和租金的家伙。

今年早些时候,我曾经建议英国能源法案采取类似的二氧化碳回收机制(虽然具体名称不尽相同)。当时有一位颇有影响的业界说客把我叫出去喝了杯咖啡,他说我的想法一点都不切实际。而在我看来,这恰好证明我的确正中要害。

强制隔离”目前在环保运动中并不流行。一部分原因可能是这方面还没有什么有力的声音。把零净值排放的观点和不准确的国家限排目标对比一下不难发现,那些在巴黎峰会(以及其他许多场合中)高呼“要保证温控在1.5摄氏度范围内才能生存”的人们,其实正是在推进一项二氧化碳收集处理的应急计划。

 

翻译:Est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