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核能建设缓慢不能满足巴黎峰会脱碳愿景

核能巨大的建设成本以及缓慢的建设周期使其不能成为脱碳的主力军,新研究指出。
中文
<p>中国第一实验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在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负责此项目的发展。(图片来源:Petr Pavlicek/IAEA)</p>

中国第一实验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在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负责此项目的发展。(图片来源:Petr Pavlicek/IAEA)

随着巴黎气候协定落槌,清洁低碳能源和技术,将在全球向1.5度温度控制目标迈进的过程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核能可能是个例外。

《世界核工业发展报告》主笔,独立能源咨询专家Mycle Schneider对中外对话说,由于减排的形势比较急迫,他认为以核电目前的成本和建设周期,其竞争力并不优于风电和太阳能。时间是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减排压力之下,"各国都需要加快能源转型速度,便宜又快捷的能源技术将成为首选。"他说。

该报告中文简版今天在北京发布。根据报告,在建的62座核电机组七成以上延期,其中5座延期达30年之久。从2005年到2015年7月,全球40个核电机组的平均建设时间为9.4年。建设机组最多的中国,其18个机组的平均建设时间也达5.7年。此外,由于全球已发生过三次重大核安全事故(美国三哩岛,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日本福岛),在有其他可再生能源可选择的时候,核安全问题得到更多的质疑和重视,核电建设和运营的要求也更高。"大部分延期或是取消的核电站,都是因为成本太高。"Schneider说。

与此同时,风电和太阳能发展迅速。从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订到2014年,平均每年增加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都超过核电。核能占一次能源的比例已经从1996年高峰期的17.6%,下降到了10.8%。

即便是在此过程中"顶风而上,力挺核电" 的中国,核电前景也并不乐观。它不仅面临核能本身的发展困境,也赶上了国内的电力竞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亦楠反对如此大跃进的发展方式,认为这样发展隐藏的风险很大:新的核能技术(第三代+)还不稳定,现在尚没有一座第三代+ 技术的核电机组投入运行;监管和技术人员素质也很难跟得上。用Schneider的话说,这些能力都是需要时间慢慢积累的,不是上了核能课程就可以具备的。中国人口密度如此之大,一旦发生问题,后果难以想象。

风能和太阳能的大力发展,也使得中国面临着转型期的电力过剩问题,核能的大力推进因此显得突兀。在过去6年期间,中国几乎每年都有新批核电机组,仅今年12月份就新批了四个,2010年甚至有10个(福岛事故后都停了)。只在福岛核事故的2011年没有批准。按照发改委的计划,中国要在2020年达到58GW的装机容量。目前所有在建和运营的核电加起来也只有51GW。要在短短5年内完成,可能性很小。

也有人认为至少从目前形势来看,核能不可或缺。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高工兰自勇就持这样的观点。理由有二:"第一要达到承诺的减排目标,第二风电和太阳能还不够稳定。"

至于未来变数,就要看技术的发展能否赶上形势变化了。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能源专家杨富强认为,中国核电占一次能源比例达10%-12%(当前3.3%)也是合理的。"如果未来核电有新的技术突破,解决现在普遍担忧的运行安全等问题,核电的寿命也可能更长。"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