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各国成功在巴黎达成气候变化协议;而今天,预计将有至少150个国家的代表齐聚纽约,参加《巴黎协定》的高级别签署仪式。
《协定》建立了一个旨在限制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的新型框架,是各国对抗气候变化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但如果在2020年之前,各国不能在实质上提升抗击气候变化的决心,《巴黎协定》面临着在完全生效前就惨遭破坏的风险。
由于目前各国的减排承诺远没有达到《协定》目标的要求,未来五年将会至关重要。
即将召开的G7和G20峰会应该为强化各主要排放国2020年之前的减排决心奠定基础。
新制度在灵活性和包容性方面有着很多优点。《巴黎协定》建立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框架,到2020年,只要有不少于55个国家加入、且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不少于55%,这一框架就将生效。签约仪式是《协定》生效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协定》还确立了新的长期目标,即“确保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力争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
这是各国首次就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的问题达成一致。对于低洼岛屿等最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而言,这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存亡的大事。
同时,新制度也复杂混乱,且缺乏统一标准;虽然各国在巴黎大会上提出的自主贡献较之从前是一个很大的提升,但目前减排承诺总量和控制气温上升不超过2摄氏度所需的减排量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且这一差距还将持续扩大。
一项分析显示,如果目前的减排承诺量保持不变,那么排放差距就将从目前的每年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GtCO2e)增长至2025年的每年约1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这一数字甚至超出了目前中国的排放量。
因此,为了提高长期目标达成的可能性,2020年《巴黎协定》生效之时,各国应大幅提高各自的减排目标。
各国代表还一致同意从2018年起建立一个“能够促进对话的机制”,作为达成上述目标的一项核心工作,为各国提供机会重新审核自身的自主贡献,从而确定到2020年之时是否将扩大贡献额或者保持不变。
各国提升2020年之前减排决心的工作并不均衡。中国宣称自己的减排量预计将超出2020年目标的要求,甚至有望超出其2030年的贡献额。
但欧盟委员会关于“巴黎大会之后”的交流实际上忽视了2020年以前的机会,其制定的计划可能会保持2030年的减排目标不变直至期满。日本也因减排决心过低而遭到诟病,一些预测显示,日本在巴黎大会上提出的自主贡献额度如此之低,以至于几乎无需出台任何新的政策就能达成。
美国能否提升自己的减排决心尤为重要,原因在于美国的自主贡献将于2025年到期(其他主要国家的期满时限均为2030年),国际社会已经在“敦促”美国提交2030年的减排目标,从而与其他国家保持一致。
鉴于主要经济体之间存在竞争,因此,一些国家应共同进退,减少其他国家借机“搭便车”的机会。因此,美国推出新的国家自主贡献有助于激励各国之间的协同努力。
我们不应该轻视这些挑战,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希望全无。
低碳技术的成本正在下降;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吸引了近2860亿美元的投资,该行业的新增产能首次超越化石燃料行业。技术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有可能推动外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同样地,其他类似G7和G20峰会这样的国际会议也应采取具体措施,鼓励各国在2020年之前提高自身的减排决心。
未来三年间,中国、德国和印度将分别主办G20峰会,而G7峰会则将在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召开。
这些东道主国家可以按照《巴黎协定》的要求,优先推动建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长期发展战略”。
各主办国还可以采取措施,加大新技术研发的公共资金投入,考察研究成果奖等创新机制的使用情况,同时推进市场承诺,鼓励私营部门投资。
此外,G7和G20峰会可以为主要排放国提供平台,让他们能够讨论共同的目标,为各国在2020年之前达成新的自主贡献奠定外交基础。
在纽约举行的签约仪式是庆祝《巴黎协定》顺利达成的重要时刻,也是朝着落实《协定》迈出的第一步。但接下来,出席仪式的各国首脑必须彰显出同样的领袖风范,采取措施保证本国朝着控制气温上升不超过2摄氏度的减排目标进发。
翻译: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