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面对气候变化,香港准备好了吗?

尽管政府在防洪工程上投入了巨资,但香港市民仍旧担心这个地势低洼的大都市将如何应对上升的海平面和酷热的天气。
中文

香港报道——上个月,台风“妮妲”开始迫近香港海岸线之际,香港渠务署工程师梁爵麟悄悄地只身进入位于几座足球场之下的一处地下蓄洪池。

这几座足球场南靠陡坡,北面则是人口高度密集、高楼林立、紧邻港口的市中心。位于地下的大型蓄水池形同巨大的地下停车场,几个月前才刚刚完工。这是为了防止暴雨从南面山坡冲刷而下、通过排水涵洞直抵北面市中心的情况而设计的。而通常在此期间,维多利亚港还会遭受来自其他方向的海浪的袭击

梁爵麟解释说,暴雨期间,雨水会自动从涵洞流向蓄水池,而香港的排水工程师会通过手机端APP监测这一过程。他骄傲地说:“所有的情况都是实时的。”而且补充道,这个价值1.37亿美元的系统很快便能应对50年一遇的暴风雨。

但是,他并没有说明世纪性暴雨期间雨水最终会被排向哪里。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气候带来的影响必然会波及香港700万市民以及其城市基础设施。对此,这块地势低洼的中国特别行政区和全球金融中心,准备得怎么样了?气候变化专家们的意见莫衷一是。

香港特区政府自豪于其科学高效的市政治理,并且已经委托开展了几个相关的研究项目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评估。比如,香港特区政府去年发布的一份122页的英文版报告详细阐述了香港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及其长远规划。并且,今年4月还成立了负责减排和应对气候影响的特区气候变化督导委员会。

但是特区政府是否能够凝聚政治意愿,协调全局应对气候问题,带动香港强大的商界投身于减缓工作,以及向公众普及与气候有关的风险,为应对最坏的情况而制定大胆的决策规划呢?一些气候变化专家对此抱有疑虑。

香港教育大学全球及环境研究系教授保罗•哈里斯(Paul Harris)说:“(对于香港特区政府来说)改变标准的执政规程是很难的。”

哈里斯是2013年出版的《气候政治的问题和解决对策》(What’s Wrong with Climate Politics and How to Fix It)一书的作者。他说:“官员们会给你罗列一大串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但是你只需要四处走走就会发现那些事情毫无意义。比如,你会发现新建的大楼仅比现在的海平面高几英尺。”

和其他沿海特大城市一样,香港面临许多与气候有关的威胁,包括海平面上升,风暴不断加剧,气温持续上升,还有可能遭受严重的旱涝灾害等。

同时,香港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还给香港带来了一些特殊的挑战。比如,这座城市经常遭受台风的侵袭,而且密集的城市布局不利于热量消散,街头温度居高不下——今年7月香港平均温度达到了28.7℃,或者更高。官方表示,这样的温度会给健康带来潜在的风险,尤其是对于那些居住在空间狭小、没有空调的公寓的人来说。

由于香港的城区中心地带一面临海,一面靠陡坡,梁爵麟等工程师长期以来一直在与雨水和海浪作斗争,防止他们冲毁建筑物、淹没地铁隧道,以及引发陡峭的山体发生滑坡,摧毁周边大片的地区。

香港天文台科学家童海外(音译)在某次采访中表示,所有的因素都很令人担忧,但是其中最令人担心的是海平面持续上升可能会加剧热带气旋期间风暴潮造成的破坏。

他说,香港上一次经历这种严重情况是在2008年。当时风暴潮引发的洪水淹没了临海村庄大澳。目前,天文台预测那样规模的洪水是50年一遇,但是童表示,如果全球海平面上升1米,到本世纪末那样的洪水会每年发生一次。

现在,建筑师和规划师们在设计香港的建筑项目的时候已经把气候变化预测纳入考量范围之内了。童海外(音译)说:“尽管如此,如果气候变化趋势持续,那便意味着海平面会继续上升。那么建筑物迟早会遭受巨浪的冲击。”

由香港商业领导人组成的商界环保协会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敦促各界警惕气候变化对香港基础设施和投资的影响。但是该协会拒绝就该报告发表评论

童海外(音译)说,香港天文台的地方气候预测是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发布的数据。IPCC表示,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会上升0.25-1米。一些权威气候科学家目前对同期海平面上升速度的预测是IPCC的两倍。他还表示,香港天文台会等到IPCC发布新的预测之后,再对香港的预测进行相应调整。

当被问及香港就气候变化所做的整体准备时,环境局官员拿出了2015年特区政府多个部门联合发布的报告。该报告详细列出了特区政府为解决气候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步骤。

比如说,该报告指出,为了使排水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更具“韧性”,排水系统总体规划已经在2008年的基础上升级;而且为了降低水涝灾害,香港已经开始修建蓄洪湖泊、人工湿地、多孔路面和其他基础项目。报告还表示,2011年特区政府发布了一份可持续建筑指南,并且土木工程拓展署在2013年还对香港沿海建筑进行了评估。

香港环境局副局长陆恭蕙在邮件中向中外对话表示,“我个人认为香港充分做好了应对风暴、降雨、洪水以及滑坡的准备,因为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应对着这些问题。”她还表示,特区政府研究了IPCC最新的报告,“所以,所有与防御性基础设施和应急行动相关的部门在制定新的计划的时候都会考虑到额外的风险。”

在201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玛丽亚•弗朗西斯切•维多夫罗表示,自从1997年英国将这块从前的殖民地交给中国管辖后,特区政府就面临着“长期缺乏横向协调能力”的处境,而正是这种协调能力的缺失使得特区政府无法达成一项“制度化的、获得各方认可的气候政策”。

但是陆恭蕙说,那篇论文现在已经过时了,督导委员会的成立表明了特区政府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她还补充道:“我们的气候变化目标/行动计划也将于今年年底之前出台,这同样可以清晰地展示出通过加强协调及开展大规模减缓和适应行动,我们在提高城市气候韧性和帮助香港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准备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但是香港教育大学研究气候变化政策的邹倩贤教授表示,特区政府还可以更好地向群众解释气候变化(对香港造成)的特定风险,比如洪水可能会淹没地铁系统。

“我们需要一名中间人从群众的角度将这种信息翻译成他们能够理解并且可以思考的形式。比如说,‘好,有一天,当我真的要面对海平面上升的时候,我会怎么做?’”

目前,这项解释地方气候变化影响细节的任务落到了操作项目的具体部门的头上。就跑马地来说,渠务署的官员们表示,他们召开了多次会议,向居住在新建蓄洪池附近的民众解释这个项目并征集他们的反馈意见。

梁爵麟回忆说,他们大部分人对这个项目乐见其成,但是有些人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不下雨的时候,他们是不是可以把车停在那里?

很明显那是不行的。

 

翻译: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