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中国2035年目标,可以为气候进展带来突破

中国明年公布的新版气候目标或让《巴黎协定》步入正轨,柳力写道。
中文
<p>随着中国钢铁需求达到峰值,可用废钢越来越多,转向非煤炭生产方式的潜力巨大。这也是未来10年内一个重要的减排机会。图片来源:Eugene Hoshiko / Alamy</p>

随着中国钢铁需求达到峰值,可用废钢越来越多,转向非煤炭生产方式的潜力巨大。这也是未来10年内一个重要的减排机会。图片来源:Eugene Hoshiko / Alamy

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国就要向联合国提交2035年的气候目标,并且更新现有的2030年目标了。

目前,中国已经承诺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些更新后的联合国气候目标,即中国根据《巴黎协定》指定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对于确定碳达峰之后的减排速度、推动能源转型以及展示碳中和目标的可信度至关重要。作为全球最大的排放国,中国的这些气候目标对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也至关重要。

中国目前承诺允许其初期用非常缓慢的速度减排,但之后,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承诺的预期,并且有早期迹象显示,中国排放开始趋于平稳或下降,因此有理由重新评估中国的排放轨迹,让中国的领导人有信心制定强有力的2035年目标。

我们对符合《巴黎协定》的排放轨迹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中国应致力于到2035年至少减少30%的温室气体排放。在对各种减排机会进行审视之后,我们发现了如何利用现有的趋势和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

起点:中国的排放趋势与承诺

2015年《巴黎协定》通过以来,中国的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分别占全球总量的30%和90%。2021年至2023年间其排放增长加速。因此,中国的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下降,对于全球排放与巴黎协定目标保持一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可被视为与巴黎协定目标一致,但前提是要在未来十年内深度减排,这也是其长期目标可信度的关键所在。

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简称NDC目标)是指,在《巴黎协定》要求下,每一个缔约方要定下的减排和气候适应目标,每五年提交一次。每一次提交的自主贡献目标都应比上一次更具雄心。

然而,中国当前目标的结构为放慢减排速度留下了余地。中国可以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将排放保持在高位,随后迅速减少,只要在2030年之前使排放达到峰值即可。

正因如此,中国目前的承诺被国家气候计划评估机构气候行动追踪组织(Climate Action Tracker,简称 CAT)评为“严重不足”( Highly Insufficient)。

中国还需要以书面的形式明确表明其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包括所有温室气体。虽然(前气候特使解振华)对此已经做出了声明,但已提交的《巴黎协定》目标中并未包括这一点。

中国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要想与《巴黎协定》保持一致,就必须制定强有力的2035目标。

中国要减排多少才能符合《巴黎协定》目标?

国内外许多研究小组提出了中国实现2030年和2060年承诺的路径。具体减排路径取决于想要达到的全球温控目标(是1.5摄氏度,还是2摄氏度,以及实现该目标的概率)、二氧化碳移除的假设,国家间的责任分担,以及模型中关于减排成本的数据和假设。

建议在未来十年内适度减排的路径,是基于在温室气体浓度大幅“过冲”(overshoot)的假设,并依赖从大气中移除大量碳来随后降低浓度。由于这类路径风险大、成本高、且可能不切实际,因此我们已将其排除在分析之外。

对已发表的研究(如下表所示)进行全面调查后发现,为了与1.5摄氏度目标保持一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35年应在峰值基础上至少30%,而最具雄心的情景则要求减排幅度达到80%。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 IPCC)最新评估报告中包含的情景要求的减排幅度甚至更高,中位数超过60%。

中国实现碳中和以及不同减排时间线的拟议路径

一项艰巨但可行的任务

随着中国的排放持续上升(至少截至2023年是如此),在未来十年内实现大幅度绝对减排的想法对中国政策制定者而言似乎是个艰巨的任务。但在现有的趋势、政策和目标基础上,到2035年减排30%并非毫无机会。如果细化到各个部门,这项任务就不那么艰巨了。

此外,减排30%也意味着在2060年之前,从达到排放峰值到实现碳中和将遵循一条直线路径,因此这是一个与实现长期目标一致且可信的方法。未来十年内,较低的减排速度就意味着之后的几十年内需要更快的减排速度。

钢铁: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

中国钢铁行业规模居全球首位,占全球总产量的54%。而钢铁炼制工艺分为两种,分别是以铁矿石为原料的燃煤高炉工艺,和以废钢为原料的电炉工艺。中国绝大多数钢铁采用的是前一种工艺,因此钢铁部门成为中国仅次于电力部门的第二大排放产业。

只要中国的钢铁需求快速增长,再生废钢供应量在需求中所占的比例就会很小。随着中国的钢铁需求达到峰值,废钢供应量增加,摆脱以煤炭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未来十年内的一个重要减排机会。

钢铁制造的“长流程”和“短流程”

中国2022年制定的目标是在2025年之前将废钢原料占比提高至30%,电炉钢占比提高至15%。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计,到2035年电炉钢比例或可达到30%以上。

与此同时,华夏双碳能源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预测,在碳中和路径下,到2025年钢铁产量将下降10%到20%。再加上电炉钢份额增长,到2035年钢铁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减少40%。

为了抓住这一机会,中国还可以设定一个目标,即在钢铁总产量中无煤清洁钢铁生产所占的比例。

电力:能源转型的主力军

电力部门不仅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部门,同时也是需要扩展的部门,以取代交通运输中石油、工业和建筑中煤炭的地位,从而实现这些部门的减排。

2023年,中国的太阳能和风能产业空前增长,从而使其电力部门走上了碳达峰并开始减少排放的轨道。如果能够保持2023年的可再生能源增量水平,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就有望在2022年到2030年之间实现三倍增长,与去年在迪拜举行的COP28上达成的全球雄心保持一致。

清洁能源行业也在预测其增长将达到三倍水平。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在他们保守的情景下,2024年到2030年每年平均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225吉瓦,略高于2023年的217吉瓦。在他们乐观的情景下,这一数字将达到每年280吉瓦。

风电部门,从2021年到2025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每年需达到50吉瓦以上,2026年起需达到每年60吉瓦以上,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考虑到2023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76吉瓦,这一目标还是相当适度的。

根据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对2030年和2060年的预测,到2035年中国可能会再增加60吉瓦的常规水电。

综合这些预测,到203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从2022年的1130吉瓦增至3400至3800吉瓦,增长超过三倍。这样一来,到2035年煤炭发电量将减少20%以上,包括其他行业在内的煤炭总消耗量将减少35%。

除了将这一前景纳入总体减排目标,中国还应在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纳入新的可再生能源或者非化石燃料能源目标。这将为产业提供确定性,并强有力地补充绝对减排目标。

考虑到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技术在出口中所占的重要份额,及其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制定强有力的国家可再生能源装机和电动汽车发展目标符合中国的利益。

其他部门的机会

除了钢铁,中国其他主要的能源消耗工业部门也存在大量的减排机会。

水泥生产是中国仅次于电力和钢铁的排放量第三大的行业。2020年以来,水泥部门的产量和排放量都已经出现下降。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预计,到2030年水泥需求将进一步下降10%以上。这一趋势如继以延续,2025年到2035年水泥产量和相应的排放量便会下降20%,相比2020年下降近30%。这一趋势符合中国领导层避免以低附加值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作为经济驱动力的雄心。

要想抓住其他工业部门的减排机会,一个方法是扩大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覆盖范围,将所有高排放行业都纳入其中。做出这样的承诺,符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2023年12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设定的目标:“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进一步提高,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煤炭导致全球变暖的途径有二,一是因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是开采过程中的甲烷排放。煤炭开采造成的甲烷排放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

中国的煤炭消耗和产量一旦开始下降,就将给减少煤矿甲烷排放带来重大机会。煤炭产量下降会导致煤矿关闭从而避免产能过剩。考虑到不同煤矿的甲烷排放差异巨大,关闭单位煤炭产量甲烷排放最高的煤矿,可以极大地影响此类排放。因为存在这种动态,碳中和路径下,到2035年煤矿甲烷排放可以减少40%

氢氟碳化物是非常强大的温室气体,主要用于空调和冰箱。工业过程中排放以及电器中泄漏的氢氟碳化物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中国最近接受了《基加利修正案》(Kigali Amendment),承诺到2045年逐步淘汰氢氟碳化物。这个现有的承诺可以作为氢氟碳化物或者所有氟化物气体排放目标的基础。以直线路径实现到2045年逐步淘汰氢氟碳化物的目标就意味着到2035年氢氟碳化物排放将减少50%。

大多数预测显示,交通运输部门的排放仍有很大的潜在增长可能。到2035年,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若能保持在2020年的水平就是成功了。这是确保该部门增长的排放量不会抵消其他部门的减排的必要做法。

“美丽中国”政策最近设定的一个目标是,到2027年将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从2023 年的 30%提高到 45%。若能延续这一趋势,到2035年达到60%左右也是可能的。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保有率将达到30%,从而大幅减少交通运输部门的石油消耗。针对新能源汽车的长期目标,也将为该部门的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有助于缓解中国贸易伙伴对于其因供应过剩而向外倾销的担忧。这将清楚地表明,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的扩张是有强劲的国内需求为支撑的。

“美丽中国”政策中的另一个目标是到2035年铁路货运周转量(而非陆路或航空)占总周转量比例达到25%。这一目标可为中国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提供参考。

实现碳中和既需要深入减排,也需要维持或增加生态系统从大气中吸收的碳量。中国目前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已经提出了扩大森林覆盖的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对不同碳定价情境下增加中国森林碳汇潜力进行建模,发现到2035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封存能力可能会提高15%。

综合起来

2023年中国清洁能源部署大幅加速。这让中国有可能制定比预期更具雄心的目标,无论 碳达峰时间线,还是2035年可实现的减排量,都是如此。若能把2023年的清洁能源部署速度保持到2035年,那么这期间二氧化碳排放将下降至少35%,与2020年相比降幅达30%。

据我们评估,到2035年,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有可能在2020年的水平上减少20%,其中减排幅度最大的是煤矿甲烷和氟化气体。

根据这一评估,2025年到2035年至少减少30%的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减少30%的总的温室气体排放(不包括碳汇)符合中国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可以通过强化现有政策和措施来实现。

到2035年,中国的碳汇固碳能力有可能提高15%。这就让中国能够致力于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在2025年的水平上减少至少40%。

30%目标如何与中国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2035年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中国的目标是在这一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包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涉及建立绿色消费和生产模式,实现环境质量根本改善,以及在碳达峰之后有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中国要在2035年之前实现大幅减排,就需要保持并加快清洁能源的发展步伐。这些行业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经济驱动力,可以为实现领导层的经济雄心作出重要贡献。

仅2023年,中国企业和政府就在清洁技术产业投资了数千亿美元。要让这些投资取得成功,并让中国在这一领域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就必须加快能源转型和目标升级。如果目标较2023年有所降低,就可能预示着清洁能源技术部署减速,这将削弱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押下的重宝。

清洁技术部门的繁荣发展能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发展新型清洁产业,减少对高能耗、高排放、低质量行业的依赖,从而支持实现2035年的经济现代化目标。

中国大部分地区至今仍受空气污染的困扰,而化石燃料燃烧就是主要的罪魁祸首。因此,减排带来的化石燃料消费减少,将为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保护作出重大贡献,有助于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

中国政策制定者的一个主要关注点是,为实现这些减排目标,如何管理逐步淘汰煤炭的过程。然而,如果 2035 年后再大幅减少煤炭使用,那么届时为了实现碳中和,淘汰煤炭的过程就会变得更加急迫,管理挑战性也更大。早一点开始淘汰煤炭,过程可以更加平缓。

及早淘汰煤炭,也会提高中国减碳承诺的可信度。如果现在没有做好逐步淘汰煤炭的准备,十年后何以能加速速淘汰煤炭?这让人很难理解。新的现实情况为中国重新评估自身的减排路径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使其有可能避免在2035年之后走上更加陡峭的减排路径。

按碳中和目标开始减少排放,将有助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让中国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贡献者”的愿景

习近平主席之前曾两次宣布气候目标:2014年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一起宣布中国的碳达峰目标,以及在2020年联合国大会上宣布碳中和目标。两次都成功地做到了雄心与可行性兼顾,不仅帮助推动了中国国内政策的制定和国际社会的向前发展,还分别为《巴黎协定》和《格拉斯哥气候公约》的达成铺平了道路。

如果中国领导层希望在即将到来的气候谈判中再现辉煌并发挥建设性作用,就应该致力于与《巴黎协定》目标一致的减排。这就需要中国即刻实现碳达峰,并且在2035年之前持续减排。这样做,不仅能让中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具有可行性和可信性,也能使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清洁技术产业蓬勃向前,继续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感谢张树伟为本文贡献的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