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中国2060碳中和路线图浮出水面

中国于9月向世界宣示碳中和目标三周后,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向外界初步勾勒了实现碳中和的可能路径与挑战。
中文
<p>江苏南通的海上风力发电场。图片来源: Huang Hai / Alamy</p>

江苏南通的海上风力发电场。图片来源: Huang Hai / Alamy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2日在联合国大会上代表中国做出的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宣示在全球引发巨大反响。围绕这一承诺的解读和猜测也层出不穷。

10月12日,由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一份研究成果为外界揭示了中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的可能路径。这是习主席宣布碳中和目标以来所出现的最为权威的一份路线图。如果中国气候战略按照该研究推荐的路径发展,将意味着中国有望出台更具雄心的“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和2030自主贡献目标(NDC),并在2030年后进行快速和深度的脱碳。

以1.5C目标为导向的深度脱碳路径

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设定了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相比前工业化时期)并力争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全球目标。1.5 ºC的温控目标由于要求更高的减排力度而曾引起争议,并直到最后一刻才被写入《巴黎协定》文本。

在研究发布会上,上述研究的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教授明确表示:“中国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实际上就是要努力实现以1.5ºC目标为导向的长期深度脱碳转型路径。”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由原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担任院长,解也是本次研究的项目总指导。

在该研究项目组公布的减排路线图中,中国应在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以及全部温室气体在2020年基础上减排90%,才可为2060年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项目组并未给出2050-2060年的具体减排路径,但指出2050年后应加大减排力度,使能源系统二氧化碳实现负排放并加强碳汇吸收和碳移除技术(CDR)。

这一建议路线图暗示了中国的2060碳中和目标实际上包含了全部温室气体。此前,外界对于该目标是否涵盖二氧化碳之外的其它温室气体仍有疑问。但一位熟悉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专家告诉中外对话,碳中和目标是否包含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还有待官方政策文件明确,目前也仅是学术假设。

虽然项目组推荐的碳中和路径最终会向1.5C的目标靠拢,但并不意味着中国近期就会进入深度脱碳的快车道。根据该研究给出的推荐路径,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包括两个阶段,2030年为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在那之前,中国将沿着项目组设定的“强化政策情景”进行减排。在这一情景下,中国将强化其自主贡献目标(NDC)并不断加大减排力度。但如果仅仅延续这一路径,中国距离实现2ºC的温控目标都仍有相当的距离。因此,该研究建议在2030年后显著加大减排力度,迅速向1.5ºC目标所要求的减排路径靠拢。这也意味着,如果中国按照该研究推荐的路径安排2020年后的气候战略,相比从一开始就“瞄准”1.5ºC目标进行减排,中国将走出一条更为“陡峭”的碳排放曲线:二氧化碳排放仍将上升并在2030年前达峰,能源消费在2035年左右达峰,然后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使二氧化碳趋近净零排放。

来源:中国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对此,何建坤在发布会上解释:“经济和能源系统是一个大的复杂系统,具有很大的惯性,转型需要时间,” 近期要进行2ºC目标乃至1.5ºC目标所要求的碳绝对量减排难度很大,而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仍在不断增长,首先需要解决排放增量问题,推进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但2030年后,中国的年减排速度和力度将“远超发达国家。”

影响近期政策

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外界非常关注它将如何影响正在制定中的“十四五”规划,并将这一近期政策视为中国承诺的“试金石”

上述研究的项目团队也对“十四五”规划中的一系列节能减碳指标提出建议,例如建议将2025年非化石能源比重目标设为20%(2020年该比重预期为16%), 并设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目标为低于105亿吨(2020年预计为103.3亿吨)。

“‘十四五’期间一定要控制煤炭消费量的反弹和煤电产能的扩张,力争实现煤炭消费的达峰甚至负增长,”何建坤强调。

项目组同时也建议中国强化和更新2030年的NDC目标,将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大于65%,并使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25%。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在发布会上提出,“十四五”规划气候能源目标要保持力度并在各个方面有所拓展,既要包括过去的“效率目标”(碳强度、能源强度等),也要包括总量目标,特别是碳总量目标。

他进一步指出,实现“十四五”目标需要法律体系进行保障,这包括正在起草的《能源法》、修订中的《节能法》和酝酿中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应对气候变化法》如果要出台,核心就是碳总量控制,这应是这部法的‘法眼’。” 王毅在发布会上表示。他同时指出碳市场条例等法规的制订也应该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