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本网站和美国鲁特格斯大学的气候变化和社会政策行动合作刊发]
中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也与中国本身的能源稀缺和环境污染直接相关。中国的环境问题有目共睹,但如何认识中国的“能源稀缺”,值得讨论。
中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低, 人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可采储量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十几亿规模的人口一旦开始增加能源消费,资源稀缺性逐渐显现。
中国人均能源储备情况仍比日本好,但经济发展中的能源问题可能比日本大。在日本工业化时期,资源价格很低,环境要求也不紧迫。经济后起国家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将受到更多的能源和环境约束,除了已经越来越高的能源价格,环境空间也越来越小。并且,治理环境也意味着增加能源成本。对于中国来说,本世纪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不是当前的金融危机,而是将来的能源与环境问题。
相对于中国需求,国际市场太小。通过主要国家一次能源需求比较,整体情况是,中国能源需求上涨快,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很低,印度则更低。从现在到2030年,中国能源需求增长将近一倍,印度的能源需求增长三倍以上。日本和美国 等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的成熟发达国家,能源需求也将保持小幅增长。即使中国和印度的能源需求大幅增长,人均能源需求仍将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年,中国 人均能源需求略高于美国的1/3,印度只有美国的1/10。中国规模巨大的需求量无疑将对国际市场价格造成显著影响。从历史经验看,往往是中国买什么,什 么就贵。反过来,中国经济增长也将更大地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再通过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能源消费结构比较。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以煤炭为主,是环境污染最关键的原因。近年来,虽然对石油、天然气、水电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逐渐增加,但煤炭消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依然非常高。2007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高达69.5%,石油20.1%,天然气3.3%,核电仅占0.7%。印度的能源结构同样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占 51.5%。美国和日本的煤炭比例都不到25%。
当一个国家处于从贫穷向富裕过度,对于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选择,通常是短期比长期重要,能源资源与环境通常无法得到战略上的考虑和保护。这阶段的特点是,人们竭尽全力使用能源,主要是煤炭资源,如果有政府的帮助,就会竭尽全力使用低价能源。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及消费国,经济正处于以资源密集开采和快速消耗为特征的城市化、工业化加快进程中,能源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中国本身的节能需求日益迫切。人们一般认为中国节能空间很大,据估计,中国的整体能源利用效率是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十个百分 点。常有人以此为证,说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很低。这不完全对。
首先,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最近对中国和国际阶段性能源需求进 行比较研究的结果说明,在达到相同人均收入水平时,中国人均能源消费远低于美国和日本。比如,美国和日本分别大约于1951年和1970年到达人均 2000美元左右,根据预测,当中国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人均能源消费可能只有美国的1/4、日本的1/2,也略低于台湾可比阶段(台湾 1979年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上)的人均能源消费2.1吨标煤。从这个角度看,指责中国现阶段能源特别浪费似乎不对,只能说时代不同,对能源和环境的要求不同。
其次,对比不同国家相似发展阶段的能源利用效率,也不能得出中国目前能效低的结论。事实上,中国工业化阶段的能效不低于同阶段时的美国和日本。在美、日工业化时期,能源价格低廉,也没有环境制约问题,美、日基本可以不受制约地消耗能源消费。所以从阶段性比较看,中国能源效率不低;技术进步的影响更明显,从电力行业的煤耗可见一斑,中国整体火电的煤耗比美国低,因为中国绝大多数的火电装机是近五年发展起来的,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设备,都是国际一流,与美国整体运行年限长得多的火电老机组相比,整体燃煤效率更高。
然而,目前中国的整体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发达国家,这说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空间较大。以现在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是可能的,几个百分点的节能量是个大数字。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低碳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意味着巨大的节能空间。
与发达国家相同的是,中国必然经历城市化进程,这一进程具有高能源消费、高排放的特征;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着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稀缺等诸多挑战。国际金融危机会影响中国短期经济增长,然而,中国经济还将保持较高增长,城市化进程将不可阻挡地向前推进,能源需求也将保持较高增长。正确理解中国的能源稀缺和环境问题既是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起点,也是确定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起点。
对于全球来说,探索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发达国家目前为减排二氧化碳所做的种种努力,对发展中国家有借鉴意义,但不是十分相关。公众的环境支付意愿不同、支付能力有别,而且由于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不同,政府对能源政策的选择和可以选择的空间也不同。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将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需要有效控制排放增量。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印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印度人口很快会赶上和超越中国, 由于印度能源结构也以煤为主,今天中国二氧化碳的增量问题也将是今后印度的增量问题。因此,探索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不仅是中国的任务,也是全球的任务。如 果中国走出一条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就可能为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林伯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合作刊发机构:
首页图片由 randomix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