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长江珍稀鱼类将失去最后的家园

为了修建小南海水电站,中国要缩小长江上游唯一的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种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将濒临绝境。韩子遇报道。
中文

撕裂的保护区

在中国2011年农历新年前夕,中国环境NGO自然之友向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出公开信,希望他们紧急关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改边界一事。

2010年11月24日,中国环保部工作人员向自然之友证实,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已在当月举行的“2010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会议”获得通过。按照程序,这一决定下一步将送国务院报批。NGO担心,该决定一旦被国务院批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最后一片栖息地将不复存在,生活在中国唯一的鱼类保护区中的珍稀物种将遭受灭顶之灾。

2010年12月2日,7家中国环境NGO联名向环保部发信,申请就这一调整召开听证会,但未获环保部批准。

2011年1月10日至21日,环保部对此“调整”进行公示。此次调整将把保护区范围缩小1460.4公顷,合为14,604,000平方米。调整后该保护区在重庆辖区内的范围将被缩小,调出长度22.50公里,将石门镇至地维大桥由缓冲区调整为实验区,长度73.30公里。

重庆市环保局一位官员说:“申请调整保护区边界是为了重庆经济发展。”重庆计划2011年实现GDP比上年增长13.5%。而多位学者和NGO人士分析认为,根据此前重庆市已就小南海水电站所开展的前期工作,拟建小南海水电站的坝址恰好位于此次调整为非保护区水域的江段,而其水库影响范围也恰好与此次调整为实验区的范围重合,因此判断此次保护区范围调整的目的是修建小南海水电站。环保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重庆市之提出调整这一保护区边界,与力促小南海水电站上马不无关系。

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说:“长江上游广大地区干、支流上密集的水电开发,已使国家级保护区失去了再次调整的空间。”


最后的庇护所

2009年,几家中国环境NGO曾分别致函重庆市政府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成员,称建设小南海项目和调整保护区将带来严重后果:摧毁长江上游水生生物密集区的流水生境,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产生无可挽回的重大生态影响,中国的水生生物多样性资源将受到致命伤害。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孙姗说:“长江上游大规模、高密度的梯级水坝建设正在阻断许多珍稀、特有鱼类的洄游通道,毁灭其赖以生存的流水生境。这个保护区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最后一片生存空间。”

接下来,一旦国务院正式批准,在现行机制下,项目方即可开始小南海电站环评报告的准备,而在环评报告批准前,“三通一平”(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甚至是导流设施的建设就可以先行开工。

更令人担心的是,这个保护区一旦调整,除了小南海,朱杨溪、石硼等水电项目也将提上议事日程,葛洲坝、三峡、小南海、朱杨溪、石硼五座大坝将连成一体,直抵目前正在建设的向家坝、溪洛渡两座巨坝。


在水电面前,保护区节节败退

“这一保护区命运多舛。”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长江保护项目负责人郭乔羽说。这一保护区本来是因为三峡对生态的损害而建,但为了给不停扩张的水电站让路,一再缩小。

三峡工程使约40种鱼类受到不利影响,约占上游特有种数40%。1996年,“长江泸州段泸州市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和“长江宜宾段宜宾地区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建立,1997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两个保护区合并建立了“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将该保护区升格为“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江段内分布有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3种国家级珍稀鱼类,以及圆口铜鱼等64种特有鱼类。

2000年,水电开发向长江上游金沙江江段滚动,而规划中的向家坝和溪洛渡两座大坝,都位于这个刚刚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内。因给这两座大坝“让路”,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迫做出调整,2005年更名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河流总长度 1162.61千米,总面积 33174.213公顷。这两座大坝因此可“合法”地侵占鱼类保护区。

长江上游有鱼类230多种,其中在世界其他地区从未发现的鱼类有近100种,还有中国独有的中华鲟、白鲟、达氏鲟、胭脂鱼和虎嘉鱼等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珍稀鱼类,是世界特有鱼类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而随着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的升温,这些河段原有的产卵场消失,栖息地条件被破坏,珍稀、特有鱼类的种群数量急遽减少。

1970年代以前,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珍稀特有鱼类在数量还很多,甚至是四川江河的主要经济鱼类,在渔获物中占有较大比例,而1980年代之后,这些鱼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逐渐失去渔业价值,种质资源急剧减少。而大规模的水坝建设使这些鱼类逐渐告别历史舞台:1989年,葛洲坝水电站建成,彻底阻隔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使其在长江上游绝迹。而中科院水生所有关专家的研究显示,在1970年代之前,白鲟的年产量曾达到5吨左右,但2003年之后已无捕获记录;达氏鲟和胭脂鱼的种群极小。

因大坝的阻隔,很多长江鱼类无法回溯到上游产卵,濒临灭绝。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克雄博士介绍,2006年,中国曾与7个国家的科学家联手调查长江干流江豚数量,当时江豚数量为仅为1200多头,物种消失速度几乎为“每十年下降一半”。“如果不加以保护,估计十多年后,野生江豚将灭绝。”王克雄说。在2006年这次科考中,科学家还曾搜寻白豚,但一无所获。而众所周知的白鳍豚,2007年已宣告灭绝。

在长江珍稀特有鱼类濒临绝境的今天,在仅仅距上次调整5年之后,这个命运多舛的国家级鱼类保护区又再次面临被切割的命运,“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多位环保人士表示。

环保组织表示,近期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明确要求“加强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而今在金沙江正被大坝一层层拦腰截断的情况下,唯一的国家级鱼类自然保护区又即将被侵占,这将违背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

 

韩子遇,笔名,北京记者。

图片来自Openc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