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为期两天的 “中美环境专家在线讨论”中,与会专家围绕中美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及其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的影响展开了讨论。与会专家之一——卡内基 – 清华全球政策中心的王韬表示,现在,随着中国成为与美国旗鼓相当的经济体,中美之间的冲突是“正常现象”。
但合作方式需要向前发展,对各自面临的挑战的理解和认识也要加深 。王韬说:“中国承认气候变化,但跟美国一样,中国国内面临着许多复杂的挑战。别忘了,中国仍然有1亿多人挣扎在贫困线以下。”
此次在线讨论由“中外对话”与美国新闻网站茶叶之国(Tea Leaf Nation)联合举办,为期两天。第一天的讨论关注气候变化。第二天则关注能源、贸易和清洁技术。
与会专家指出,美国面临的一个关键性挑战是如何使气候变化重回政治议程。研究环境与劳工问题的旅美作家潘若思指出:只有“强劲的经济复苏,加上2014年中期选举中民主党的强势表现,再加上像桑迪飓风那样的极端天气事件持续发生,才能使气候变化再次成为美国关注的大事 。”罗格斯大学气候变化和社会政策行动计划的创始董事马丁•本泽指出,随着开发利用天然气和停建新的燃煤电厂,美国人也可以宣称自己已经“尽力了”。
中国似乎也可以作出类似的表白。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研究学院的徐安琪在第二天的讨论会上指出,2010年,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投资约544亿美元,投资金额位列全球榜首。
但特邀评论员延斯提出,世界资源研究所(WRI)近期的报告披露,中国计划新建363个燃煤发电厂,这样一来,中国还能严肃地说自己决心应对气候变化吗?
会上,中国绿色和平组织的李硕认为煤炭的确带来了严峻挑战。他说:“不仅气候承受不了如此大规模的煤炭资源开发,中国的水资源和已经很严重的空气污染也已无法承受更多的煤碳。”
全球化国际论坛中国项目负责人文佳筠认为,仅仅因为中国使用煤炭而忧心忡忡无济于事。她说:“(中国)在几乎所有的能源领域都投入了巨资,包括可再生能源、煤碳、核能,以及现在正在开发的页岩气。人们可以批评中国投资煤炭,但如果能同时在中国应如何满足能源需求这个问题上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这样的批评或许更有效。”
清洁技术
在第二天有关贸易和清洁技术的讨论中,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保罗·约菲重申了中美两国共同面临的担忧和挑战,即追求清洁能源,确保能源供应安全,保护公众健康、环境和经济增长。
谈到美国页岩气的发现和有争议的能源独立问题,约菲说:“虽然大幅提高美国能源安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我们不应该被此迷惑 。油价的全球性不会改变。再者,提高能源安全并不是必然能解决气候问题,自“桑迪” 飓风发生后,人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这是真的。”
约菲说,清洁技术上的合作为改善中美关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这也呼应了在第一天会议上潘若思提请与会者注意美国硅谷与中国的绿色技术界之间的技术转让。王韬说, 中美两国都已从合作中受益,他希望未来的“贸易战”不会改变这种态势。
在最近几个月中,这种“贸易战”已经引起了大量的媒体关注。文佳筠认为,美国已经让中国进退维谷。“如果(中国)不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就对你的进口商品课以 [边境调节税](BTA),如果(中国)采取行动,我们就质疑你是否真的支持绿色技术。”
对此,徐安琪表示同意,她说:“美国的贸易制裁肯定是向中国发出了有关清洁能源承诺的负面信息”。
但也有人持乐观看法。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杨富强说,由于中美关系“相互依存度太高”,真正的贸易战很难打起来。
杨富强说:“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之间必须要加强公开讨论、公开信息和咨询,而不是相互玩强硬。这两个经济体需要弄清楚如何优势互补。一般来说,美国在技术上有优势,研究与开发(R&D)也更富有创意。组织大规模生产和降低成本准则是中国的强项。”
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
来自世界各地的官员下周将齐聚多哈,展开下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徐安琪说,在这次谈判中,世界将密切关注美国和中国最近发生的政治事件能否推动停滞不前的谈判。
马丁•本泽和潘若思说,美国人认为,联合国范围内的谈判不会取得成功,相反,小规模的主要排放国之间的双边协议更易于达成。王韬赞同这一观点,但他认为联合国的谈判也不能作壁上观。他说:“双边协议可以增进相互了解,无疑是有益的,但问题是, 中美协议未必是气候友好型的。”
谈到中国碳减排的潜力,潘若思表示,中国可能会“比历史上任何国家都快地将排放量增长的势头稳定下来”。徐安琪认为,虽然中国官员并不认为中国的排放量达到峰值要花“很长时间”,但很快就做到也不太可能,她说最迟也许在2040年,而这将是“多哈辩论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但徐安琪补充说,中国“正致力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进程” 。她说:“10月份,中国刚刚主办了77国集团加中国的新集团的一次会议,这一新集团被称为‘志趣相投的发展中国家’,其中包括沙特阿拉伯,还有唯一抗议坎昆气候协议的玻利维亚。这是一个奇特的发展中国家组合。但北京主办第一次会议这个事实本身就大有希望,因为它显示了中国的创造性思维和尝试新的方法来突破旧有的僵局。”
这对于其他与会专家来说是个好消息,其中就包括保罗·约菲,他认为放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言之过早。“总有人在谈论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我们还能再做些什么,尤其是还有什么能够反馈到《公约》中。但我们还没看到有谁严肃地建议说应该放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当然《公约》需要取得进展,但这取决于美国及其他国家。而且所有国家都需要比现有的承诺做得更多。因此,即使美国能够兑现其现有的承诺,但比起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所需要做的,这些承诺仍然不够 。”
空气污染
讨论会最具吸引力评论奖颁给了徐安琪。她说:“本地的空气污染问题和PM 2.5问题让市民懂得了很多清洁能源的知识,明白了清洁能源与清新空气之间的联系。这是好事。最近,我看到中国西南地区刊登的一则音乐会的广告,音乐会的名字叫 ‘PM 2.5’。可见,PM 2.5和污染的意识已经成为了主流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