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今冬中国或现 “气荒”

即将到来的2013年冬天,因为削减煤炭,中国各地可能面临更为紧迫的天然气“气荒”。
中文

最近每年的冬天,,中国国家能源局都需要部署天然气迎峰度冬。近在眼前的这个冬天,问题可能尤为严峻。

在大气污染治理、能源结构调整的政策驱动下,天然气受到中国各地热捧,但目前的基础设施和气源供应,是否能够支持一次迅速升温的“煤改气”浪潮?这让中国能源行业捏一把汗。

在中国,天然气因其清洁环保和气源的稀缺,一直被视为“贵族气”。2011年以来,核能安全性受到质疑;风能太阳能多年来受困于并网难题 。当空气质量优化成为政治目标,削减煤炭消耗已成定局,天然气将无可替代地成为中国下一步的能源明星

北京计划到2015年,完成六环路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任务。到2016年,基本完成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河北石家庄计划在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燃煤锅炉、窑炉、自备电站的天然气替代改造任务。

就连地处南疆、气源偏少的广西也宣布,未来几年投资约610亿元,加快建设天然气支线、地级市专供管道、县级支线、城区管网及附属设施,到2017年年底,广西将实现全区各县送达天然气。

在业内专家看来,受资源供应的约束,在5年内大规模实现天然气替代难度颇大。

2009年底全国大规模气荒,尽管当时的讨论将成因更多归于垄断和价格管制, 但国家能源局当时曾公开表示,天然气供需不平衡是气荒主因。

在2013年严重灰霾爆发之前,北京市已经推行“煤改气”多年。 北京这一计划得以推行,与陆续修建的4条陕京天然气管道和国内最大气田——长庆气田的气源保障是分不开的,北京因此成为全国管道天然气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即便如此,北京“煤改气”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目标。这样的“天然气化”,很难被 更多中国城市效仿。

大力推动北京“煤改气”的前任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曾对媒体说:“(全国范围)大规模改造燃煤电厂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这是一个中肯的判断。即便在灰霾爆发之前,天然气供应每年都面临压力——用前任能源局局长刘铁男的话来说,“新增用户较多,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储气调峰能力受到制约。”

天然气并非最佳方案

中国人均天然气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每年需进口大量天然气,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达到30%。

今年上半年,中国天然气产量588亿立方米,增长9%,天然气进口量(含液化天然气)约合247亿立方米,增长24.6%。显然,国内天然气的消费增速高于生产增速,进口气支撑着国内迅猛的需求。

基于迫切的天然气需求,中国正在考虑放开煤制天然气的闸门。近期,内蒙古、新疆等国内多个煤制天然气项目获得“路条”,在经过一轮示范试点之后,煤制天然气到了规模化、商业化发展的阶段。但如果求气心切,很可能带来水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的风险。

除常规气外,中国国内煤层气虽经20年发展,并未实现商业化。2010年,全国煤层气(煤矿瓦斯)产量不足100亿立方米,未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012年国内抽采量141亿立方米、利用量58亿立方米,未完成当年目标。2013年产量目标是160亿立方米,距离2015年300亿立方米目标尚远。页岩气在经过概念化的炒作后,产量极其有限,难以在短期内承担大任。

增加天然气供应的另一个来源则是进口高价天然气、LNG。由于国内气价机制不健全,油气进口企业为完成保供政治任务,不得不牺牲经济利益。

可以想象,如果地方不顾及上游资源盲目扩大天然气替代项目,今年冬季气荒或许不可避免,地方大员带队进京找气的壮观景象 将再现。北京凭借政治优势可以获得国家能源局、石油企业的支持,而其他省份增加天然气配额的难度将非常之大。

原载于10日《21世纪经济报道》,后经中外对话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