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全国两会的发布会上,环保部新闻发言人、副部长吴晓青说,要治理东部民怨沸腾的雾霾,得从削减京津冀等地的燃煤开始,需要向京津冀提供更多的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随后他令人难以置信地说:“在中国的中西部,是我们国家富煤的地区,这些地方环境容量比京津冀相对要好,所以我们鼓励在这些地方发展煤制天然气,来替代中东部地区的燃煤。我们也希望,在这些地方也同样采取严格的环境治理措施,减少中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
大意是:东部环境出了严重的问题,病根在燃煤,要治霾祛病就得削减用煤;西部那边看起来还没那么糟糕,那就可以把煤炭转移到那边去,合成加工为较为干净的“煤制天然气”,然后再输送给东部用。药到病除,皆大欢喜。
这个逻辑不太对。通过污染转移来治病,东部的病确实会好一点,但西部的病要加重了吧?更重要的是,与直接燃煤相比,在内蒙、新疆把煤制成“人工合成天然气”送到北京再烧掉真的会变得“清洁”、“可再生”了吗?
稍作调研可以发现:用煤炭合成煤制气,每产一立方米气就要消耗6-10升的干净水、同时造成比燃煤发电或供热更加严重的污水排放、碳排放问题,何况这些会发生在干旱缺水、环境格外脆弱的内蒙、新疆等西北省份。国家能源局一度对煤制气持严控产能的谨慎态度。去年,在治霾的概念下,能源局开闸放水,一年就批了15个煤制气项目路条,未来6个月到一年时间内可能迎来一轮核准高潮。今年1月份,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一次讲话中也提到,煤制气2020年的规划数字要提高到500亿立方米,这是之前160亿立方米目标的三倍。除了内蒙、新疆之外,山西、辽宁乃至安徽等更多省份跃跃欲试。
既不低碳、不清洁、不可再生,又不经济、效率低下,煤炭披了一个“气”的马甲,环保部的态度就从东部的“坚决控制”180度调转方向——不仅不担心砸西墙补东墙的总体环境损失,甚至于出言鼓励支持,实在令人气馁。
这个表态背后的逻辑更是让人忧虑。西部地区还有环境容量——这技术术语表达了一个态度:与东部相比,西部省份空气还不够差、洁净水还不够短缺、生态破坏还不够严重。那么目前治理改善不是要务,只要环境还没有到最糟糕的时候,上多少项目、什么项目都没关系。环保部门只管这些企业最终排出来的污水、废气达标。
环保部的弱势处境并非不能同情理解。预算和规划审批都插不上手,工业产能说了不算,地方上纳税大户的烟囱、排污,管也不敢管太狠,环保部门工作辛苦、吃力不讨好。然而,往往正是这些管不了的事决定了中国当下环境危机的困局。有人问北京的空气一直在治,为什么仍然在恶化。试看河北钢铁产能过去10年以火箭速度蹿升,让京津冀环保部门的多少工作化为泡影。
两会上总理“向污染宣战”,中国环境事业面临着罕见的挑战与契机。西部借势而发的煤制气大跃进却并不是良药,而可能是一枚新的污染火箭,发射已经进入倒计时。包括院士在内的众多能源、环境、经济学家去年以来对煤制气发展提出公开质疑,乃至警示“饮鸩止渴”。在这样的节点上,服从大局、负责兜底的旁观者心态真的要不得。为避免为将来中西部更加严峻的环境形势埋单,在煤制气这件事上,环保部这回应当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