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有大量报道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已就重振英国停滞的核产业达成协议。虽然英国财政部为法国制造商和中国核能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激励措施,但是目前两国尚未签署任何一项具体协议。
英国评论家一致认为,欣克利核电项目会给纳税人带来严重的财政负担。因为除了20亿英镑(约合192亿人民币)的贷款担保之外,英国还会以两倍于目前电价的价格背负上一个为期35年的预购价格电力供应协议。
一旦签署合同,中国核电集团(CGN)将会持有法国电力公司这个陷入麻烦的欣克利C角项目的三分之一股份,并将在英国的土地上建设和运营由中国设计的反应堆项目。
中国已经为本国核工业开拓国际市场做好了充足准备,即便前期在英投资有所损失也在所不惜。然而,世界其他地区的核工业计划却进展缓慢。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快速工业化的经济体,都在逐渐淘汰以大型火力发电或核电为核心的老式基载电力生产模式。
依据最新的全面能源策略,此次能源结构转换将包括多个方面,比如利用各种陆上和海上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燃气电厂也会作为一种灵活的补充,同时还通过能效措施和节能措施、需求侧管理、负载平衡、大型输电网升级和地区电网分配等多项措施。
气候免疫?
这样看来,下一次工业革命应该是发生在可再生能源领域。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还要死抱着核核能不放?经合组织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核电带动的经济效益已经向我们表明,这些核能建设资金花在其他地方或许能够产生更好的效益。
之所以有些地方还在固守着发展核能的理念,原因之一就是核工业不顾核能在环境和 后勤方面存在的一些固有的缺陷而将其粉饰成了应对全球变暖的一种手段。
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the UK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s)警告称,拟建的新反应堆以及放射性核废料储存设施通常都会建在海岸边,因此也就更容易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洪水、风暴潮和海啸的影响。该组织补充道:“需要对海岸沿线的核设施投入大笔资金,保证其不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长远来看,这些核设施要么完全废弃,要么选址重建。”
世界核能协会( the 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 )坚持认为,全球核电装机容量正在稳步增加,目前拥有核反应堆新建项目的国家共有13个,其中有些国家正在考虑建设首个核反应堆(比如白俄罗斯和阿联酋),有些已经签署了建设协议(比如立陶宛和土耳其),还有一些则已经拟定了初步计划(比如孟加拉国、约旦、波兰和越南)。
而相对更为独立的《世界核工业现状报告》却指出了截然相反的行业态势。报告指出,2006年全球核能最大发电量为2.66亿千瓦,而2013年这一数字则下降到2.35亿千瓦,运行的反应堆数量也比2002年的最高值减少了50个,总装机容量也回到了二十年前的水平。BP集团最近的《能源展望》也印证了这一下降趋势。
财政风险
此外,无论从普通民众、整体环境还是核工业的未来来看,我们始终担心会有新的大型核电事故发生。类似福岛核电站这样的超出设计范围的反应堆故障才是最大的单一财政风险,远比市场、信贷、建设和运营不当带来的风险总和要大。
为了防患于未然,核反应堆变得更加昂贵和复杂,无论是从施工进度,还是从项目预算来说,建设难度也都越来越大。而新建项目要想继续运行,只能依靠大笔国家补贴和贷款担保,,包括长期购电协议。
因为核电建设是一个高价值高风险的过程,而且很可能面临项目延期、成本超支和投资者风险等情况,所以私营部门无法独立完成核电厂建设。
比如,法国设计的奥尔基洛托(Olkiluoto)EPR核电站项目就出现了严重延期,为此芬兰电力公司(TVO)要求对方支付27亿欧元的补偿。反过来,法国方面也要求芬兰电力公司支付35亿欧元。该项目在2005年的总承包费用为30亿欧元,而目前则预计达到85亿欧元,预计建设期限长达13年以上。
世界性行业放缓
全球新建核电项目亦不稳定。在建的67个项目中,有8个建设周期已经超过20年,还有一个已经达到12年。此外,至少还有49个项目处于严重延期的状态。而剩余的18个反应堆项目,要么是在过去5年内刚开始建设,要么就是还没有确定项目的具体开工时间。
其中有很多项目都与俄罗斯国有核电集团Rosatom有关。该集团主要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进行核电建设,同时声称获得了伊朗、土耳其、越南、孟加拉国、约旦、匈牙利、芬兰、埃及、印度和南非等多国的核电反应堆订单。有人质疑,Rosatom集团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和供应链资源来完成哪怕其中一小部分的项目。要知道这家集团主要依靠俄罗斯的财政支持,而近些年的油价下跌和西方制裁对俄罗斯打击颇大。由于资源不足,Rosatom在俄罗斯本土的项目已经出现了延期。
尽管总体经济出现了下滑,中国目前仍有28个在建的核反应堆项目,占全球新建反应堆数量的42%。中国目前运行的反应堆数量为21个(装机容量1700万千瓦),占该国2013年发电总量的2.1%。仅2013年一年,中国就有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的太阳能发电设施投入运营,是2012年的3倍,预计2017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增长到6600万千瓦。
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对中国的核能计划提出了挑战,比如常见的建设延期、成本增加、内陆地区对反应堆选址的怀疑、以及对于安全性和监管问题的质疑等等。而最令人担忧的是,已经在广东安装完毕的法国设计的台山1号和2号反应堆压力容器出现了重大隐患。
未来迎接我们的会是什么?
福岛核电站事件后,一般观点认为未来十年核电建设将会受到限制。虽然芬兰、法国和英国还有计划兴建核电厂,但是意大利和瑞士都已经取消了新建反应堆的计划,比利时也确定将逐步淘汰核电项目,而瑞典和西班牙则表示会暂时搁置核电项目。此外,八个欧盟国家还签订了统一的声明,宣布核电的发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作为欧洲主要的用电国,德国已经明确表示将在2022年前逐步淘汰核电,转而投资可再生能源、能效措施、电网设施以及能源储备建设。这样的举措对欧洲乃至全球的能源政策都意义非凡。
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清洁能源为德国能源出口带来了不小的收获,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研究所(Fraunhofer ISE Institute)近期的一项报告证实,今年德国可再生能源销售额增长最高达到20亿欧元。
销售额的增加主要归功于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2010年到2014年,德国核能发电量缩减了410亿千瓦时,达到了920亿千瓦时,而同期清洁能源发电量则一跃从200亿千瓦时增长到了1380亿千瓦时。2015年,可再生能源将满足德国总能源需求的33%左右,约1930亿千瓦时,比2014年上涨20%,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将成为主要的增长驱动力量。
德国的转变
对德国的能源转型持批评观点的人士认为,可再生能源无法弥补淘汰核能反应堆带来的能源缺口,解决的方法只能是重新启用燃煤发电。然而,德国的燃煤发电和电力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在逐年减少,整体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下滑到3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天然气消费量的缩减速度更是惊人。因此,德国的碳排放仅2014年一年就下降了4% 到5%。
德国能源转型的一个主要动力是能源生产的民主化——将权利下放到地方。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有权为当地的可再生能源生产设立目标和选址,从而确保了当地的能源资源和由消费者(通过上网电价)或纳税人(通过德国的开发银行KfW提供的廉价贷款)所支付的财政补贴能够为能源企业和当地民主同时带来好处,并保证当地的收益和劳动力机会不外流。
英国国家电网首席执行官史蒂文·霍迪利(Steven Holliday)表示,以大型燃煤电站或核电站作为基载电力供应的理念已经过时了,因为能源市场现在更青睐分布式发电和小型电网。“基载电力的理念已经过时了。驱动未来电力市场的将是供应能力,以及需求侧的反应和管理。”
建设低碳能源未来的关键在于区分好资金、前景和责任的价值认定。未来的长期资金量需求量一定会很大,而且这一过程中还会涉及一系列重要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决策。气候变化的威胁日益紧迫,那些危险、昂贵、集中、僵化的技术才是我们最应该放弃的。
翻译:Est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