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巴黎气候大会上,各国有望在历史上首次达成关于气候变化的最重要的协议。这次会议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过去二十年里,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的低效和不足。
若想知道谁有可能成为巴黎气候大会的受益者和受限者,我们需要回顾过去种种协议产生了哪些影响,即使这些影响在当时非常有限。
历史上,全球气候协议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权交易和能源领域,比如会给煤炭和可再生能源带来截然不同的发展命运。
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是历史上第一部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协议,它规定了近40个工业化国家的减排目标,为了完成既定目标,出台了相应碳抵消机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提供资金从发展中国家购买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以完成协议目标。
《京都议定书》产生的最深远和直接的影响就是衍生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为了完成在《京都议定书》下的承诺,欧盟颁布减排贸易计划,限制重工业的碳排量,从而造成欧洲工厂和电厂间的交易蓬勃发展,并在发展中国家兴建了大量低碳项目。
最讽刺的是,在这样的碳交易背景下,最大的获益者居然是排污严重的大型重工业。在欧盟减排计划实施初期,钢铁生产厂和化石燃料发电厂都获得了大份额的碳排放权,并在碳交易市场上出售赚取暴利。同时,在中国、印度和韩国的重污染工业也找到了便宜的减排手段并获取更多碳排放权,然后卖给欧洲赚得差价。另外,众多驻伦敦的相关业务经纪人也在这样的交易中获得巨额利润。
虽然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饱受争议,未能达成一项有效的全球气候变化协议,但却为90多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定了整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其中一些既定目标至今具有重大影响。
例如,欧盟承诺在2020前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提升至20%。这一目标极大地推动了欧洲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丹麦、德国等在这一领域一马当先的国家早在二十年前就已踏出了第一步。欧洲对太阳能和风能的需求导致了能源产出量的剧增和成本的大幅下降,有助于提升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增长。
同时,中国承诺降低碳强度,即单位GDP的碳排放量,这是一项宏伟的目标。这让本就面临空气污染、产出量疲软等问题的煤炭产业雪上加霜。
因此,哥本哈根会议最大的受益方当属欧洲的可再生能源产业,而煤炭产业在未来将备受牵制。
但哥本哈根协议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这让欧盟在减排目标上显得非常谨慎,深怕使本国产业处于发展劣势。鉴于经济危机后产量收缩,碳排交易市场已受重创,欧盟的做法对碳交易市场可谓生死攸关。
纵观历史,已有明确的迹象表明巴黎气候大会将沿袭哥本哈根大会的成果,并进一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同样,也只能是为碳排放量最多的煤炭产业的衰败添一把火。
与此同时,碳交易市场虽然受创,但依赖于区域的发展仍存有一线生机,比如中国的国家政策和欧洲需求的扩大等。
可再生能源大势所趋
从各国在巴黎气候大会召开之前提交的目标来看,风能、太阳能和水电的需求将大幅增长。例如,美国表示将在2025年实现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28%的目标,美国环保署颁布《清洁电力计划》将主要负责这一目标的具体执行。
美国能源部专家分析,《清洁电力计划》将在2030年累计完成3.41亿千瓦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较当前的1.62亿千瓦翻了一番。若不是《清洁电力计划》,以美国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增长趋势,到2030年预计只可能平稳增长到1.97亿千瓦。
巴西、中国、欧盟、印度、墨西哥等其他大型经济体的减碳目标和可再生能源的扶植政策也将产生同样的影响。
煤炭产业走向衰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中国承诺最晚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峰值。由于煤炭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也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因此煤炭需求量和碳排放量的起伏完全同步。
因此,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巴黎气候大会上达成的协议将推动中国煤炭消费在未来十年达到峰值,而需求增长放缓给煤炭价格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很快显现。
相对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巴黎气候大会上各国将采取更有力的气候行动,从而会从四个方面给煤炭和可再生能源调控产生更大的影响。
首先,参与的国家更多:签订哥本哈根协议的只有90个国家,而目前已有约140个国家向巴黎气候协议主办方提交了各自的气候行动计划;其次,本次各国提交的目标都更为具体,责任更加明确;第三,预计各国都将同意定期评估各自的气候行动计划(从2020年开始,每五年一次),从而确保协议长期沿着正确的方向执行;最后,各国政府有望同意信息透明化,公开气候行动计划的实施进程,比如向联合国提交年度或者两年一次的报告。
然而,巴黎气候大会最后的减排力度才是最终决定谁受益、谁受限的关键所在。
大会前的游说情况能有效推测会后受益者。
可以预见,若最终协议能制定出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将极大推动整个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从太阳能组件、风力发电机的生产,到可再生能源发电,再到通过数字化互联网电网技术整合可再生能源等,都会得到有利的支持。另外,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的各种技术也会从中受益。
上述公司也纷纷在巴黎气候大会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为大力减排而积极游说。
相反,如果巴黎气候大会未能达成有效协议,化石燃料出口国将从中获益。
或许,此次巴黎气候大会上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是否能制定出一个本世纪全球经济去碳化的长期计划,这将对未来产业走势产生深远影响。针对这一目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的科学评估指出,如果致力于遏制全球变暖,将升温控制在2℃以内(与工业化前相比),那么到210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应该接近于零,甚至是负增长。
虽然这个目标看上去或许会因为过于长远而让人怀疑其实际意义,但是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却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各国若能承诺在本世纪末消除温室气体排放,那就意味着到本世纪中叶,目标至少应该完成一半。因而低碳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投资者和企业家也就能从现在放手参与其中,毕竟起步得越早就越有优势。同时,这也将加快创新和降低成本,进而促进经济的平稳转型,并降低转型代价。
但是目前该长期目标仍处于草拟阶段,尚未决定。很有可能最终结果不到会议结束的那一刻不会敲定,也就是在12月11日至13日期间某刻才能见分晓。
翻译: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