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中国气候援助落地缅甸

中国的南南气候援助已在缅甸落地开花,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正在合力为缅甸农村提供太阳能和清洁炉灶。
中文

坦巴亚坤村坐落在缅甸中部勃固山山麓之间,那里的山丘曾一度长满郁郁葱葱的柚木和珍贵的热带木材,如今却正在迅速变成秃山。

村庄距连接首都内比都和港口城市仰光的主要公路仅数千米,但居住在那里的350户家庭却一直没有通上电,只能靠从森林中捡拾木柴生火做饭。

现在这一情况正在改善。2015年,中国非政府组织全球环境研究所(GEI)与布莱蒙基金会及多家缅甸非政府组织合作,联手为村里的家庭提供小型家用太阳能电池板和清洁炉灶。这一活动旨在保护柚木林免受砍伐,为村民提供清洁电力,支持他们的生计。

“大多数村民生活在贫困之中,”全球环境研究所在当地的合作伙伴春天基金会的项目经理德柏朴说,“他们中仅10%-20%的人拥有土地,其他人要么去(靠近中国的)果敢的矿上工作,要么去泰国,或者在种植园干活。”

A4纸大小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组足够点亮一盏灯泡,或给一部手机充电。“现在大家晚上工作可以开灯,孩子们都很高兴能用手机与外界联系,”寺院住持喝着茶说。

我和德柏朴穿行在一座座竹屋之间,时不时会经过一个个整洁的园子,里面种着药用植物、百香果和槟榔树。德柏朴解释说,全球环境研究所和春天基金会还为村庄提供农林业和家庭种植方面的培训,教村民怎么把自己种的东西拿到集市上出售,怎么算账。

这座村子的艰难现状是缅甸深重的能源危机的缩影。目前缅甸的电网覆盖率仅为34%,而农村地区则仅为16%。几乎所有农村人口都靠木柴生火做饭,缅甸政府声称这是导致该国森林砍伐的主要原因。目前该国的森林砍伐率位列全球第三

与中国政府以往资助的基础设施项目以及中国企业的木材等自然资源开采项目相比,全球环境研究所此次在缅甸农村开展的活动展示了另一种合作模式。

自从伊洛瓦底江上的密松水电站遭反对被迫搁置后,中国驻仰光大使馆开始鼓励本国企业注意维护企业形象,多与当地社区接触,但植树等活动的收效不大一份国际组织的报告显示一家中国矿业公司在缅甸中部经营的莱比塘铜矿存在环境和程序问题,而近来仰光的一家中资纺织厂还因劳工纠纷遭罢工工人打砸


A4纸大小的太阳能电池板或电池组可以点亮一盏灯,或给一部手机充电。图片来源:Beth Walker

帮助老百姓适应气候变化

在此背景之下,全球环境研究所在缅甸开展的工作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关注。目前,研究所已经与中国政府合作,发起中国第一个气候援助倡议。

中国承诺通过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向缅甸提供价值2000万元人民币的太阳能电池板和清洁炉灶。该基金成立于2014年巴黎气候大会召开之前,是中国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引领全球低碳转型的一大标志。

“缅甸是全球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之一,”中国首席气候谈判代表解振华3月在缅甸首都内比都参加一场物资交接仪式时说。“中国曾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帮助,现在相对发展起来了,我们愿意分享技术和最佳实践,提供气候融资,”他说。

仪式上,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缅甸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部赠送了10000台清洁炉灶和5000套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这些物资将分发到偏远社区。

“我们和缅甸进行的正是巴黎协议之后最需要的合作,也就是帮助普通老百姓有效适应气候变化,”解振华说。

2011年以来,中国已经为南南合作提供了7亿人民币,并与27个国家签署协议为其提供节能灯具和遥感卫星系统,帮助他们开发低碳经济区以及气候变化缓解和适应项目,并为官员提供培训。

参加此次交接仪式的中国官员表示,希望中缅此次合作能够为南南合作基金未来的工作创建一个模型,进而发展为多边合作。“这就是达成《巴黎协定》的办法,即便没有美国和发达国家的支持,”全球环境研究所执行委员会主席张冀强说。

气候援助中的民间力量

除了南南合作基金这样自上而下的气候外交,政府同时也在接触中国民间社会团体及企业家。

“在缅甸当地推广气候适应项目,并与当地非政府组织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全球环境研究所发挥了重要的协调作用。我们希望未来更多的民间社会团体和企业能够参与进来,为南南合作铺路搭桥,”解振华说。

全球环境研究所是首批在境外活动的中国非政府组织之一,其推广气候适应的方法颇为特别。该研究所总部位于北京,目前已与缅甸4个不同地方的5个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他们受秘鲁一个倡议项目的启发,并结合自己在中国西北地区贫困社区的工作经验,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社区保护模式。他们的目标是在刺激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当地抵御气候变化(干旱洪水等)的能力,并支持自然保护工作。

“刚到缅甸农村的时候,我们发现那里的条件就跟20年前的中国一样,”张冀强说。尽管他们不能照搬中国的模式,但中国发展乡镇企业和解决乡村能源问题的经验,如开发沼气、炉灶和制热方面的经验能够为缅甸这样的国家提供有用的借鉴。全球环境研究所曾帮助西藏社区把他们的环保产品卖给高端客户,也曾帮助尼泊尔农民把有机稻米出口到国际市场。

“未来我们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和市场工具帮助人们出售自己的产品,就跟中国一样。这个项目只是我们帮助这个国家创建绿色经济的一个开始。”张冀强说。

在缅甸坦巴亚坤村开展的工作包括建立太阳能水泵灌溉系统以及社区发展基金,村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给基金捐款。截至目前,基金已用于维护太阳能水泵,村民们还计划用这笔钱把灌溉系统扩大到周边区域,提高每年生产的作物量。

现在的挑战是想办法支持和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春天基金会主任吴佐温说:“电力普及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村一级的太阳能系统,不要局限在家庭,这样就有足够的电力支持小型工业。”在村子里寻访时我发现了一些闲置的电池板。“现在60%的家庭都用自己买的太阳能电池板了,”德柏朴解释说。全球环境研究所提供的电池板每天只能供电两小时,现在许多家庭都想要更强大的设备。

在邻村耶埃,非政府组织正在协助村委会申请社区土地所有权,这一过程极为复杂繁琐,但一旦成功,村子的农业就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能种植供应柴火所需的林木,以避免砍伐受保护的森林。

Illegal logging across the border to China and India is a major threat to Myanmar forests
与中国和印度交界地区的非法采伐让缅甸的森林备受威胁。图片来源:Chris Davy

非法采伐——更大的威胁

村民对木柴的需求并不是缅甸森林面临的唯一威胁。吴佐温承认,为满足邻国的需求而进行的非法采伐才是最大的元凶。他曾在林业部和国营的缅甸木材公司工作过数十年,后者是造成缅甸严重毁林的罪魁祸首;现在,吴佐温说自己想为当地社区做点事情。

最初促使全球环境研究所执行主任金嘉满来缅甸工作的原因是中国在海外的过度采伐活动。她从2005年开始就和中国政府合作制订针对企业的指导方针,并多次主持中缅两国林业官员召开研讨会和学术访问。2015年,缅甸政府颁布了为期一年的全国砍伐禁令,并在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勃固山脉施行为期十年的采伐禁令。但据业内消息称,砍伐仍在继续,军队和少数民族武装组织在边境森林地区的冲突更是加剧了这一情况。

让中国企业发挥更大作用

许多缅甸人相信中国企业能够在自己国家的发展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例如,缅甸可再生能源协会主任昂敏就认为,中国的清洁技术企业可以支持缅甸的绿色能源转型,而不是资助大型的水电和煤炭项目。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套小型家用太阳能供电系统为家庭、寺院和乡镇企业带去电力。这些系统大多来自中国,但也有一些出现过质量问题,昂敏解释说。

中国有能力帮助缅甸超越传统的能源基础设施,支持不被政府和世界银行等传统资助方重视的分布式风能、太阳能和微电网解决方案,昂敏说。“我们想和有资质的中国企业合作,但他们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政府必须出台具体的标准和材料要求,保证材料质量,鼓励建立优质的安装体系,”他说。

 

翻译: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