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中国发布倡议推进海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

从指南、倡议到正在制定当中的专法,中国正一砖一瓦地建立一个海外投资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张春写道。
中文

作为一个未来五年对外投资总额将上涨到7500亿美元的投资大国,中国正试图采取措施管理其海外投资的环境风险。

9月5号在北京举行的绿色金融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绿色金融委员、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等七个机构联合发布了一份《中国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倡议》,希望借此鼓励和引导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避免产生环境争议。

可以说这份仅有十二条内容的倡议准确地指向了中国海外投资最容易为人指摘的弱点。其中,第二条倡议就号召投资者充分了解中国、项目所在国以及国际通行的环境标准并尽可能采用其中的最高标准,深入开展项目环境尽职调查。

除此之外,倡议还鼓励投资者在投资决策和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社会、治理(ESG)因素,不仅要积极披露ESG信息,还要主动与环保组织合作,让信息披露倒逼项目管理的改善。

对当地法律和社会的缺乏了解与中国过去十多年海外投资项目种发生的社会环境冲突甚至项目失败不无关系。而与当地环保组织的缺乏沟通也加剧了一些项目遭受的环境争议

尽管方向准确,但这份倡议仍是一份无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但值得注意的是,倡议只是一系列行动的开端:接下来将由不同机构牵头完善各条款的具体落实计划,并于今年年底前形成并发布一份详细的操作指南。

此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境外投资规范专法《境外投资条例》也已经在制定当中。可以预见,未来对境外投资的规范要求将进一步加强。

海外投资风险管理意识上升

海外投资的环境风险并非此时才得到关注,只是当前形势变得更加迫切。就在这份倡议发布之前一个月,发改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和外交部已经在8月4日联合发布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将境外投资分为鼓励、禁止、限制三类。使用不符合投资目的国技术标准要求的落后生产设备开展境外投资,和不符合投资目的国环保、能耗、安全标准的境外投资,尽管未被禁止,但将明确受到以上四个部门的审批和管理限制。

早在2013年初,商务部和环境部就对各省市和环保机关以及央企发布了一份简略的《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随后中国五矿商会也发布了重在引导《对外矿业投资责任指引》。其时中国海外投资规模已经从2005年的82亿,上升到533亿

2014年,中国整体海外投资规模就接近1400亿美元,根据中国贸易促进会副会长王文利所说,因为各种政治文化法律等原因,当时九成投资者都遭遇了亏损。可以说,中国加大对海外投资的环境要求是势在必行。

2016年杭州G20峰会首次纳入了绿色金融的议题,发起并成立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算是此倡议埋下了种子。中国在国际绿色金融领域的影响力渐增,以及中国海外投资的规模扩大,加大了环境风险在投资中的被关注度。2016年年末,正是绿色金融委员会牵头开始了本倡议的起草。

倡议的意义

除了绿金委之外,发起本次倡议的,还有中国投资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中国信托业协会、以及环保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

这些机构虽非实权在握的政府机关,却都是挂靠相关部委之下的“半官方民间机构”。如中国投资协会主管机构是国家发改委,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则挂靠于证监会。

伦敦金融城亚洲事务大使Sherry Madera认为,这份倡议除了能够告诉市场,环境风险会影响到一些项目的进展和融资,鉴于中国当前一带一路项目的影响力和绿色金融的迅速发展,它对中国之外的其它发展中国家,也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为了更好地传播绿色理念,Sherry建议能够选择一些成功的项目作为示范去推广,树立一些投资的榜样。

根据倡议条款第十二条,各发起协会将联合为走出去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在环境风险管理领域提供更多的能力建设服务。创绿中心白韫雯预测,这些全国性、颇具影响力的协会既然发出了倡议,应该后续会举行更多有关环境风险管理的培训,引导企业往倡议的方向去走。

倡议发起方之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主席张青林则表示,在此倡议之下,后续将成立一个绿色金融和发展论坛,推动落实金融和产业的互动。 “只要企业在做绿色发展,一定能够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他说。

当然,环境风险的管理,必然会成为企业成本的一部分。在一份没有强制性的倡议之下,企业完全可能不严格遵守。而北京环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环境律师张兢兢认为行业协会对企业的约束力终归是有限的。

不过也有多位专家告诉中外对话,认识到环境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应该会从长远考虑,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