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中国能否实现煤电“软着陆”?

中国煤电行业面临严峻的金融风险,但明智的政策调控能够带来煤电的成功“软着陆”,奥利弗·萨特写道。
中文

煤炭问题成为上个月在德国波恩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主要议题之一。在2017年全球煤炭消费极可能止跌反弹的背景下,淘汰煤炭的紧迫性引发了广泛讨论。

包括英国、荷兰、意大利、法国、加拿大、芬兰和墨西哥在内的27个国家政府作出新承诺,要在2030年前完全淘汰煤电。这一承诺固然令人受到鼓舞,但问题是,上述国家仅占全球动力煤消费总量的3%。全球还需采取更多行动。

中国政府最近也宣布了一系列限制煤炭消耗的措施。根据中国在巴黎协定下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到2030年,中国要将非化石燃料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中国电力行业“十三五”规划也将煤电产能规模严控在1100吉瓦以内。最近,中国还出台了多项措施,收紧不必要的新增投资。

但从长期来看,为确保全球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中国还必须减少煤炭消费,侧重发展清洁能源。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如何才能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保证国民经济、以及密切依赖政府补贴的庞大煤电行业不遭受重大动荡?换句话说,中国如何实现煤电行业的“软着陆”?

过于拥挤的煤电行业

最近,我与他人合著了一份研究报告,力求解答上述问题。我们审阅了中国2005年以来建造的每座煤电站的财务表现,包括历史利润率和产能数据等,以此计算煤电站过去的净收入。然后,我们再将这些数据与投资成本数据相结合,并且考虑了几种不同气候政策情景对煤电厂经营状况的的影响,最终计算出了不同情景下煤电站的投资回报和搁浅资产规模。

 

中国煤电站已经面临极高的资产搁浅风险。

 

这项分析研究得出的一项结论触目惊心:中国煤电站已经面临极高的资产搁浅风险。搁浅资产是指那些在设备设计使用周期内无法收回成本的资产。

国家自主贡献型情景(基于当前政策背景)显示,2005年以来,中国煤电站累计投资总额为3.3万亿元人民币,而煤电站的净现值很可能已经转为负值,为-920亿元人民币。其中原因是,近期出现新增产能投资泡沫、电力需求速度增长放缓、煤电须为其他低碳发电让路,从而造成煤电站负荷小时数不断下降。

除非采取行动,否则今后随着市场自由化的推进和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煤电站的利润率还可能进一步降低,行业发展前景越发不妙。

尽管如此,在更为激进的气候政策下,中国政府如果能够对煤电行业采取有效管理措施,那么煤电投资者仍有可能大幅降低自己的亏损几率和程度。

例如,除了全面叫停所有新建和在建煤电站,如果中国政府还能规定所有煤电机组在运营达30年后必须退役,那么这将使全国煤电站的净现值从-920亿元人民币提高至-130亿元人民币。原因是淘汰已获得投资回报的老旧电站,有利于提高市场存留的后建电站的负荷小时数。

煤电行业风险可控

好消息是,我们的研究同时表明,即使在最糟糕的情景下,宏观经济风险对整个金融行业仅会造成微弱影响。除非其他行业广泛出现大规模违约和投资减值,否则电力行业资产不会造成系统性金融问题。

为管理煤电行业的资产搁浅风险,我们在研究报告中重点提出了几种解决办法。首先,电力公司必须落实中央政府已经宣布的政策,冻结所有新建煤电项目,包括已经开工在建项目。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遏制风险。

其二,政府可帮助后建煤电站提高运营灵活性,鼓励其平衡传统发电和不断增加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从而获得收益。该措施可帮助煤电站更快地获得部分投资回报。

此外,对运营时间超过30年的老旧电站实施规范淘汰。中国许多煤电站由国有企业负责运营,这种独特的所有制结构为实施该战略提供了潜在机遇。在适当的激励措施下,煤电站可降低资本成本,从而接受经济生命周期的缩短。

总之,中国煤电行业的投资者与欧洲、印度、美国等各地的同行面临着同样难题:不仅要规范管理低碳新技术的引进,还要规范管理煤电等高碳技术的淘汰。

 

本文的另一版本发布于财新传媒旗下无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