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外对话》最受欢迎的报道中,关于中国国内事务与境外活动的报道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因此,除了关于中国在空气污染治理,以及加速化石燃料转型等方面的重要报道之外,中国对拉美地区的投资和“一带一路”倡议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以下是这10篇报道的速览:
1. 文化:帝国寻羊记:日本侵华的环境影响
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内蒙古东部(当时隶属伪满洲国)进行殖民统治时,当地的游牧民族被认为是一个“垂死挣扎”的民族,那里的环境和人民需要帝国的干预才能复兴。之后,日本人在当地进行了几十年的杂交羊繁育和紫花苜蓿种植试验,至今都对当地的环境和人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樱•克里斯马斯,4月25日
2.特别报道:实地探访:揭秘中巴经济走廊重镇瓜达尔港
中巴经济走廊全长3000公里,从中国西部一直向南延伸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渔港。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组成部分,瓜达尔港项目却在当地,特别是当地渔民中间引起了争议。他们担心新的海上基础设施建设会让他们迁出港口。当人们还在这个沉闷的小镇中,等待着有关方面兑现他们改善公共服务、增加就业的承诺时,渔民们却可能要迁离他们的渔场。
佐费恩·易卜拉欣,6月16日
3. 共享单车:盛世还是疯狂?
过去几年来,共享单车在中国各大城市爆发式增长。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程序解锁,为人们提供了廉价、便利和环保的出行方式。共享单车有助于减少汽车通行量,降低城市污染和拥堵,但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共享单车企业竞相加大车辆投放给环境带来了破坏,而单车数量的激增也因为堵塞了人行道而备受谴责。
刘琴、张春,6月9日
中国政府2013年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雾霾问题的措施。该计划于2017年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北京的目标尤其严峻,要将年均PM2.5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ppm)。最近的数据表明,这一目标可能会实现,但实现目标的压力却使北京市以外的农村地区付出了代价。
张春,1月25日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通过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促进65个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该计划虽然目标宏伟,但同时也受到了一些质疑。例如,推动煤电产业投资,从而在未来几十年,使发展中国家锁定在一种过去数十年里损害了人民健康、并造成气候变化的电力生产模式中。
冯灏,5月12日
新版绿色能源和技术200强企业榜单揭晓,中国清洁能源领域全球领导地位确立。该榜单列出了各行各业排名前200位的绿色能源和技术企业。今年的榜单中,排名前200位的绿色企业中有71家是中国公司,几乎是上榜美国企业的两倍。
夏•洛婷,2月22日
尽管2016年又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标志性进步的一年,但清洁电力依然面临入网难的困境。为了确保电网能够满足如太阳能和风能等间歇性能源的需求,政府正推动储能技术的发展,并大力推进电力市场改革。
查尔斯•韦斯特,2月27日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的“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不仅在国内来说是件大事,其对全球气候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1月份,该计划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提出了2020年的目标,不仅大幅提高了发展低碳能源的雄心,同时还严控煤炭消费和新燃煤电厂建设。
马天杰,1月5日
9:采访: 专家:三江源国家公园面临环境挑战
2015年,中国政府宣布了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新建自然保护区的计划。地质学家杨勇在接受采访时,解释了气候变化如何导致上游地区断流现象日益普遍,并给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的。水流量减少,加之流域内大力开展水电建设加剧了对当地的破坏。
刘琴,3月8日
10. 中拉经济合作:谈钱不简单
近年来,中国一直是拉美的主要贷款国,但随着该地区许多国家经济下滑,人们对债务国所能承受的债务水平以及债务偿还方式表示了担忧。由于中国的贷款主要集中在能源和矿产资源领域,专家们呼吁该地区的国家推动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
张春,4月12日
翻译:于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