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汉市北湖街道的建设社区,会有一种现代与老旧的混合感——小区内最早的居民楼建于 1987 年,层高低楼距近,“老”得显而易见;但同时,180块崭新的光伏板在三栋居民楼顶整齐排列着,总面积约有550平方米,比一个标准篮球场要大。
总装机量为126千瓦的光伏板正在为小区地面公共设施供电,包括了楼道灯、道路灯、社区LED电子显示屏等,未来还能给19个充电桩、4个智能垃圾回收箱、1个电动自行车充电站供电。
而建设社区实现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成了中国近零碳社区的范例。他们不仅做到了减少社区能源系统的碳排放,还同时做到“社区-企业-居民三赢”,为老旧社区的能源改造,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如何“三赢”
建设社区采用的社区-企业-居民“三赢”的模式具体是什么?
在居民让渡楼房屋顶的使用权给光伏企业后,光伏企业负责光伏的投资、建设、运营、维护,通过发电、卖电获得收益。物业与光伏企业采取公共照明等公共区域用电设施托管模式,从后者直接购买屋顶光伏所发的电用以满足公共设施的用电需求,相比1元/度的商业用电,直接购买光伏发电只需约5毛/度,能够节省用电成本。
物业在降低用电成本后,每年能节省近5万元,这些钱作为公共基金,计划用于屋顶花园的改造,将逐步购置光伏灯、雨水回收设施、共享种植箱等设施,进一步丰富居民的娱乐休闲生活。而居民则可以少交些物业费,进一步降低生活成本。光伏板能为老旧屋顶隔热挡雨,也改善了居住环境。社区居民王淑芳说,“有了屋顶光伏之后,公区(公共基础设施)用电也不用花钱了,小区公共配套设施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好。”
根据项目运营企业风脉能源提供的信息,建设社区的光伏项目于2023年4月初正式竣工投运,一年下来发电约7.63万度。据测算,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9.3吨,减少灰渣排放量约12.1吨。在光伏板累计约25年的生命周期内,项目总发电量可达250万度,可节约标煤744.8吨。
探索不易
如果新建小区已经安装了屋顶光伏,则并不存在需要与居民协商的问题,比较简单;而在已建成的居民楼装屋顶光伏鲜见成功先例,建设社区的探索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与公共建筑、工商业厂房、农村居民屋顶不同,在城市已建成小区中,一栋居民楼由许多住户构成,楼顶的使用权问题尤为突出。根据建设部《城市异产毗连房屋管理规定》第六条、第七条规定,楼顶属于全体业主所有。如果要安装光伏发电板,需要征求全体业主的同意。
屋顶光伏发的电归谁用、怎么用,发电收益如何分配,也是一个大难题。建设社区党委书记李钟介绍,在最终实施的方案之前,建设社区居委会曾提出多个版本的方案。
居民装这个东西能获得什么?他为什么要去支持这个事情?他更想要的是能够看得到、摸得着的一些实惠。李钟,建设社区党委书记
1.0版本是全由政府承包,在社区所有楼顶满铺光伏,追求光伏安装面积最大化,但在测算了光伏的投资成本、实际的使用周期和成本回收周期后发现,项目的实际收益极低,投资成本无法收回,“经济账算不过来”。即便为提高光伏使用效率、选择在采光好的地方安装光伏板,但依然无法收回成本。
后来,居委会提出2.0版本,尝试由政府与企业共同承包,二者五五分成,仅在采光面积好的地方安装光伏板,“这样经济账刚刚算平。但政府要求在项目前期先拿投资收益,这对于企业来说回收资金的时间被延后,企业担心项目后期产生更多诸如居民反悔安装光伏等不可控的问题,因此也没能达成最终合作意向。”李钟说。
在探讨这两个方案的过程中,社区聆听了来自政府、企业、居民和智库专家的各种建议,想法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社区居民楼共享屋顶区域去做光伏,它要既能算清经济账,又能算清社会效益账。”李钟说,“换句话说,居民装这个东西能获得什么?他为什么要去支持这个事情?他更想要的是能够看得到、摸得着的一些实惠。”
因此,在最终版本中,建设社区选择了全由企业承包的模式,物业直接和光伏企业签订协议托管用电设备,由屋顶光伏发电来满足社区的公共设备用电需求。与此同时,光伏板的铺设位置也不再仅仅考虑面积大小甚至采光好坏,而是选择在居民使用率比较低的一些区域,或者是楼顶结构产生的一些异形的区域去铺设光伏板,既给居民留了整面的屋顶空间以供晾晒,又能为居民隔热挡雨,给了居民一个更好的屋顶环境。
王淑芳说:“光伏板对屋顶起了保护作用。以前楼房漏水,现在有了光伏板(遮挡)。而且现在下雨天我们还能上去乘凉、晒衣服。特别是回南天,下雨的时候衣服晒到屋顶的光伏板下面,不占家里的空间。”
能否大面积复制推广?
建设社区绿色改造的项目背后,是笔者所在的环保机构“C40城市领导联盟”(简称C40)与武汉市及建设社区所在的北湖街道的支持。C40“绿色繁荣”项目经理姜婧婧指出,社区试点能在大规模推广创新的城市政策和设计方法之前提供样本,打造净零碳排放和以人为本、有韧性、有活力的社区试点示范项目,将为加速城市实现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独特机遇。
但要实现该模式大面积的复制推广,依然任重道远,需要社区、居民、企业多方面有相似的低碳愿景和共同的努力方向。
社区居委会要花工夫说服居民同意让渡屋顶的使用权来铺设光伏板,要挑选考核与社区合作的光伏企业,沟通协调工作相当繁重。
不少人会担心光伏的安装会导致房屋安全和漏水问题,还有人会担心光伏产生辐射影响健康的问题。在建设社区,这些疑虑都是由社区居委会反复沟通、解释、科普才真正打消的。
王淑芳说:“这(屋顶光伏)是个新鲜事物,是我们的知识盲区。刚开始不理解,但通过书记给我们宣传讲解、带我们去黄陂区(的光伏示范点)参观、用辐射检测仪进行测算后,我们觉得这个事情还是可行的,既没有噪音,对生活也没有负面影响,还能带来好处。”
社区居民李忠杰也表示:“社区工作做的很到位,前期的公示、征求意见、签字都做的很好,公开透明,我们都很支持。”
企业的合作意愿同样难能可贵。风脉能源的项目经理申佩佩指出,一个光伏项目的运营周期约为20年,居民楼屋顶光伏项目的盈利周期大概在15年左右,意味着项目的利润微薄。“但这个项目兼顾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我们通过这个项目也承担了企业社会责任。往后如果说其他社区有意愿继续做这类项目的话,我们也愿意积极合作。”申佩佩说。
管辖建设社区的北湖街道办事处主任张惠君介绍,建设社区的成功经验已经开始逐步辐射到北湖街道及其所属的江汉区,进而到武汉市其他各区和邻市。“第一,国家正在推行一系列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我们可以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到小区改造的过程中。”她说,“第二,老百姓能实实在在感觉到光伏带来的好处,会更拥护、更支持项目推进。第三,做的过程中我们要既发动居民参与,又发动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就能形成合力,三方共赢。”她说,接下来,北湖街道将继续与C40合作,推广老旧小区装光伏的项目经验,帮助其他社区做好能源减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