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提出,到2027年,绿证市场交易制度基本完善,包括绿色电力消费核算、认证、标识等制度基本建立,绿证与其他机制衔接更加顺畅等目标。
2017年开始试行的中国绿证,在过去一年迎来了爆发性增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49.55亿个。相比一个季度前,这一数字翻了一倍还多。
在这背后,既有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也得益于绿证核发和交易规则的优化,以及相关系统的上线与市场活跃度的显著提升。
绿证是与可再生能源紧密相关的一种市场化机制,核心作用在于证明每1000kWh的单位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2023年,政府的一份促进绿证全覆盖的文件要求:“绿证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是认定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
电力进入电网后,其物理属性无法区分来源,而绿证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种透明度的空缺。对于发电方而言,绿证是他们绿色能源的“身份标签”,用于对外证明清洁能源的生产量;对于消费者而言,绿证则是一种信任机制,确保其购买的电力的确来自可再生能源。
绿证的推广不仅代表了中国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一环,也凸显了其在全球气候目标中的战略地位。然而,对于普通消费者和企业来说,绿证仍然充满神秘感:它如何实际运作?与绿电的区别是什么?市场规则存在哪些挑战?为此,我们特别整理了关于绿证的核心问题,并邀请业内专家郑颖,为读者详细解读这一机制。
对话地球: 绿证交易与绿电交易有何区别?
郑颖:实际上,绿证交易和绿色电力交易(以下简称“绿电交易”)在可再生能源属性的转移上是相同的,它核心都是可再生能源的“零排放”等属性从发电方转移到消费侧,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属性的交易方式。
绿电交易是电力中长期交易的组成部分,执行电力中长期交易规则。从消费侧需求来看,绿电交易可以简单理解为,消费者希望购买可再生能源发的电,并且有相应的绿证作为证明。所以,绿电交易的模式是将电量及对应的证书一同交易给消费者。绿电交易的特点是捆绑式的,用户通过签订绿电交易合同,可以同时获得电力和绿证。
绿电交易受电能量须物理交割的限制,一般在各自的电网的经营区内交易,但近期已经达成了全国第一笔跨经营区(国网和南网)绿电交易,巴斯夫、科思创、腾讯等企业参与了交易,虽然当前整体交易范围还是以省内交易为主,但未来可能跨经营区的交易规模会逐步扩大。目前,国家电网经营区内27个省市区的主体在国家电网经营范围内参与绿电交易,南方电网的五个经营区的市场主体在南方电网的经营区内参与绿电交易,内蒙古电力集团经营区域内的经营主体则参与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绿电交易。
绿证交易是一种不与电量捆绑的独立交易模式,独立于电力市场运行。中国的绿证交易市场与欧洲能源来源证明(Guarantees of Origin,简称GOs) 等机制一样,用户通过购买绿证获得所消费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环境属性,绿证的交易过程不涉及电力交易。这种“电证分离”的模式适用于所有的省内及跨省区交易场景,并且不受到电力市场交易规则的限制。
对话地球: 企业如何购买绿证?
企业购买绿证的流程并不复杂,但具体步骤可能因交易量和方式的不同而略有差异。目前,中国有三个官方平台可以进行绿证交易,包括国家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和广州电力交易中心。
对于小额购买,企业可以直接在线浏览并购买挂出的绿证项目,类似于在电商平台购物的体验。平台会展示具体的项目信息,包括发电来源、绿证数量和价格等,用户可以按需选择。
如果企业需要大额购买,通常会采取线下双边交流的方式。企业可以联系售电商或直接与发电企业商讨交易条件,达成一致后再在线完成正式交易流程。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交易双方可以协商价格,甚至获得一定的折扣。此外,部分企业还会通过长期合同锁定绿证供应,以降低未来的交易成本。
对话地球: 中国绿证与国际绿证有何异同?2024年9月,国际绿证宣布退出中国市场,这意味着什么?
中国绿证与国际绿证在本质上并无重大区别,二者的核心目标都是证明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属性,包括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生产时间、生产位置、生产电量等信息。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市场背景和机制设计的不同,二者仍存在一些差异。
业界常提到的“国际绿证”指的是I-REC,是国际可再生能源证书(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的简称,由一家荷兰的非营利组织管理,主要是服务于没有国家级绿证体系的国家和地区。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没有能力建立全面的绿证系统时,可以使用I-REC进行市场化补充。而中国绿证是政府主导的机制,由国家能源局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于国家的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目标,关注国内市场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有人把绿证交易与碳交易相提并论,比如把绿证当成核证自愿减排量
需要注意的是,有人把绿证交易与碳交易相提并论,比如把绿证当成核证自愿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CER) 或者是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或者当成核证碳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简称VCS)这样的碳信用去交易,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实际上,绿证交易和碳交易很不一样。绿证是基于每个国家的电力系统或者电力市场建立的,因此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操作和设计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你很难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能源属性证书体系。中国、欧洲、美国、日本的电力市场都不一样。并且,绿证是完全是基于电网互联建设的,所以它几乎只能在有处于同一监管体系并且有电力互联的市场进行交易,这与碳信用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建设通用的、跨国的体系有很大的区别。
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一种国际碳交易机制,发达国家的减排可以通过投资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来获得碳信用来实现,同时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核证碳标准,也被称为Verra 碳标准,由非营利组织Verra开发,是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自愿减排机制。主要针对企业和个人,用于开发和核证碳减排项目。
随着中国绿证体系的成熟,I-REC退出中国市场是一种自然选择。这可以确保避免重复计算问题——即同一个可再生能源项目不能既申请中国绿证又申请I-REC。
这是否会影响中国绿证的国际认可度?例如,国际倡议RE100提出,中国绿证不可以直接作为企业使用绿电的单一凭证,除非证明其没有重复计算。如何避免绿证交易中的重复计算问题?
RE100是一个全球性的企业可再生能源倡议,由国际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与碳信息披露项目(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在2014年合作发起。该倡议的主要目标是推动企业向100%使用可再生电力过渡,以加速实现全球电网零碳排放。
加入RE100的企业必须公开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含沼气)发电、地热能发电、太阳能发电、水电和风电等,这些能源可以来自市场购买或企业自产。此外,这些企业需要每年披露其用电数据和目标进展情况。在中国,远景科技集团、隆基股份、阳光电源等企业加入了RE100。
避免重复计算是绿证体系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对环境属性和市场规则有不同的理解和应用。
绿证的独特性在于其环境属性的“唯一性”,即同一单位电力的清洁属性只能由一个绿证进行标识。如果同时存在多个绿证体系(如中国绿证和I-REC),同一电量可能被重复标识,造成环境价值的重复计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中国在完善了自己的绿证体系后,I-REC也主动宣布退出国内市场,这是一种双赢。因为如果I-REC继续在中国核发的话,也可能面临双重计算的风险。
RE100对中国的绿证持保留态度,其自述原因是它们认为绿证的环境属性可能在多个机制中“被分散”。换句话说,RE100担心绿证的环境价值在不同的机制中被重复使用,尤其是在绿证和中国核证自愿减排(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 简称 CCER)之间重复使用。
如上文所述,绿证和CCER的概念经常被混淆,但实际上完全不同。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reenhouse Gas Protocol)的范围二指南,绿证是用于计算范围二排放(即外购电力产生的排放)的工具,其代表的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零排放”属性,因为风电、光伏等发电方式天生就不排放二氧化碳。绿证的作用是让企业在碳核算时,证明自己使用的是零碳电力,从而(且只能)证明减少了“范围二”排放。
而CCER 代表的是额外减少的排放量,是通过“替代化石能源”计算出来的。它的核心逻辑是:如果没有这个可再生能源项目,本来需要用煤电或燃气发电,现在因为用了可再生能源,替代了原有的煤电或者燃气发电,从而减少了碳排放。
因此,在GHG Protocol的范围二指南中,绿证和碳抵消是两种不同的工具,代表了不同的含义,二者可以同时存在,并且没有环境价值分散或者重复的问题。
即便如此,我们理解,RE100要求十分严格,任何潜在的重复计算或者属性分散都不被允许,GHG Protocol也提到,在部分国家,二者实际上是不能同时存在。因此,在国家能源局与生态环境部共同发布的绿证与CCER衔接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深远海海上风电和光热发电项目可以在绿证市场和CCER市场进行自主选择,但只能从中选择一项。同时,光伏和其他风电项目暂时不新纳入CCER。这就有效解决了项目在两个机制中重复获益和潜在的属性分散问题。
下一步,企业和主管部门还需要共同努力,及时向国际社会告知中国绿证机制的最新进展,提高国际社会对绿证认知和认可度,并呼吁国际社会给予中国绿证公平的地位。例如,中国国家能源局与丹麦能源署近期共同发布了报告《助力绿色转型:碳边境调节机制背景下的中国绿证与欧盟来源担保证书比较研究》,深度探讨了中国绿证和GOs之间的异同,以及两项机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场景,相信会帮助大家更清晰理解中国绿证机制的设计,从而消除误解。
绿证与国家补贴政策有怎样的关系?
绿证的设立初衷之一是为了缓解国家在可再生能源补贴上的压力。以往,国家通过补贴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但随着装机规模的扩大,这种模式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绿证通过市场化交易为发电企业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从而减轻了对补贴的依赖,缓解补贴压力。
目前,从补贴方式来看,中国的绿证有补贴绿证和无补贴绿证。补贴绿证的价格与国家对可再生项目的补贴金额挂钩,无补贴绿证则不涉及政府补贴,目前市场上的补贴绿证价格通常高于无补贴绿证价格,因而无补贴绿证更受市场欢迎。
这种设计不仅为发电企业提供了灵活性,也为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绿证交易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随着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电力供应的特性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全球范围内,人们正在努力推动电力交易的精细化管理,特别是按小时记录和认证电力的产生和消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绿电交易表现尤为出色。实际上,中国的绿电交易已经全面实现了月度匹配。绿电交易中,对于绿证部分的结算,则是按当月合同电量、发电企业上网电量、用户用电量三者取小的原则确定,实质上是完成了对绿证电量和环境属性的双重“月度匹配”。这种对做法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领先的。
不过,绿证交易作为一种新兴的市场机制,虽然已初具规模,但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首先是进一步完善绿证的核销功能。绿证核销是避免重复计算的重要步骤,政府和市场需要加快对这项功能的优化,确保每个绿证在最终认证或消费后能够被及时注销。其次是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对绿证进行更明确的定义。特别是在消费端,需要制定更加清晰的规范,明确企业在使用如何使用绿证进行信息披露和计算碳排放。只有法律框架完善,绿证的使用范围才能进一步扩大。最后,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绿证的功能和角色也需要不断调整。例如,随着分布式能源和储能技术的普及,绿证的计量方式和交易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匹配不同参与主题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