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候行动日益变得紧迫,支持气候友好型能源投资的势头日益强劲。但是当所有人都声称做到了环境可持续,我们如何才能确保打着绿色旗号的企业和产品真正名副其实,因而有资格获得绿色融资呢?
这就是绿色分类目录如果设计得当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地方。
什么是绿色分类目录?
分类目录(taxonomy)是一种基于事物的科学特征对其进行分类的系统。
中欧关系专题
阅读更多《后疫情时代的中欧关系》专题内容
绿色分类目录用来明确哪些商业活动是低排放和环境可持续的,因而有资格获得绿色融资。在能源领域,这些活动通常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绿色分类目录还明确了获得绿色标签所必须满足的环境标准,如排放阈值。
对银行和投资者而言,绿色分类目录为他们提供了其绿色投资应当满足的参数。他们有赖于分类目录的指导,来确保自己投资的是清洁、可持续的技术。
因此,绿色分类目录的一个关键作用便是有效引导资金并解锁新的资金池,使其流向可靠、清洁、可持续的资产,从而应对全球气候危机。
中国版的绿色分类目录就是《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简称“绿债目录”)。
中国和欧盟为什么要制定一份“共同分类目录”?
中国、欧盟、马来西亚和俄罗斯等多个市场均相继发布了绿色分类目录,其他一些也正在开发的过程中。
由于大多数分类目录都是根据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情况量身定制的,因此在构成绿色投资的方法论、衡量指标和技术标准等方面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让资本提供者难以进行比较。这使得关注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的投资者对不同分类目录认定的绿色活动持谨慎态度,继而影响了私人资本流向此类项目的速度。
因此,中国和欧盟共同发起对彼此的绿色分类目录进行比较研究,以确定二者的异同。《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Common Ground Taxonomy,以下简称CGT)是这项工作的第一阶段成果,正在走必要的程序,这包括在今年1月初完成公众意见征询工作。
尽管在人们看来,这是一个“求同”的项目,但其目标并不是创建一个“共同”或“单一”的分类目录。这份目录不具有法律效力,也没有得到中国或欧盟的正式背书。
因此,《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完成后只是协助金融机构确定哪些资产或项目会或不会同时在中国和欧盟被认定为绿色投资。其他行政区也可以参照这份目录制定自己的分类目录,例如识别被两个市场都认可的活动和技术标准,从而实现一致。
分类目录的问题
分类目录及其使用价值取决于其准确性,而这又受到政治和游说的影响。
2021年10月,在抵抗产业界游说长达6个月后,韩国政府作出让步,把液化天然气添加到其几乎定稿的绿色分类目录中。
与之类似,2021年11月,欧盟委员会表示正在考虑将天然气添加到欧盟的绿色分类目录中。
其他亚洲市场也有类似的意图。也就是说,根据这些市场的分类目录,天然气或液化天然气项目将有资格发行绿色债券和获得绿色贷款。
虽然天然气行业仍可以继续通过传统债券市场募集资金,但说客们力图让欧盟和亚洲将天然气认作环境“可持续”的举动表明,天然气公司看到了自己日薄西山的未来。它们力图在快速增长的可持续金融宇宙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而扩大资本来源——以及可能较低的借贷成本。
在某些市场中,决策者给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留了个角色。然而,即便天然气在帮助市场摆脱煤炭、推动经济脱碳的过程中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也不应被视为符合绿色投资标准。
除了煤炭,天然气也是一种能够产生碳和甲烷排放的化石燃料,其生命周期排放不仅危险,而且短期气候影响甚至比煤炭还要糟糕。
绿色分类目录不限制能源组合,目录中排除天然气发电并不能防止脱碳计划考虑这一选项。
如果天然气发电被认定为“绿色”,那么关注ESG的投资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在不经意间支持了高甲烷和高碳排放的燃料,面临被指责为“漂绿”的风险。这继而有可能损害投资者的信任,违背创建绿色分类目录的初衷。
针对欧盟是否应将天然气纳入绿色分类目录的辩论,联合国支持的净零资产所有者联盟(Net-zero Asset Owner Alliance)流出的一份文件表明,该联盟反对将天然气和核能纳入绿色分类目录。该联盟代表着约9万亿欧元的投资。随后,欧洲可持续投资论坛(European Sustainable Investment Forum,简称“EUROSIF”)——一个泛欧可持续和负责任投资的行业协会——警告称,将天然气纳入分类目录将有损欧盟可持续金融议程的可信度,及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声望。
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欧盟、韩国以及其他潜在的亚洲市场将天然气纳入其绿色分类目录,为中国带头高举值得信赖的绿色能源融资标准创造了空间。
中国2015年发布的第一版绿债目录将“清洁煤”列为有资格发行绿色债券的绿色项目,因此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尤其是来自外国投资者的批评。
尽管2021年新版绿债目录仍不完美,但中国已经从市场趋势中学习并做出了调整,不再将化石燃料发电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它还引入了经过改进的强制性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其他一系列措施。
去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强调, 光靠政府资金将不足以使中国实现其碳中和目标。需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据预测,2021年到2060年间,中国减排预计需要投入约139万亿人民币。
习近平主席承诺中国将加速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为从更具战略性的视角探讨如何发展中国绿色金融市场以及鼓励哪些技术敞开了大门。
这些举措表明,中国已经准备好取代欧盟领头羊的位置——后者的绿色分类目录长期被奉为金标准——与之争夺全球绿色资本。中国明白,重视ESG问题的投资者已经在更加细致地研究不同分类目录所认可的绿色活动,并做出更加审慎的决策。
全球金融机构都在敦促各国政府加快脚步,制定清晰、有力,且可投资的政策,从而释放净零经济转型所需的资本。
中国的绿色分类目录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正如易行长所希望的那样,只要它保持战略性,中国就能迅速吸引私人资本来填补其能源转型的融资缺口。
翻译: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