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揭开世界食物丑闻》
特里斯坦·斯图亚特
企鹅出版社2009年版
下次你再拿起一块午餐三明治的时候,请花上几秒种时间想想它的来之不易:做面包要种小麦、做奶酪要养牛、就连里面的莴苣都要从种子一点点种出来,这些都要 花费无数辛劳。想象一下吧,如果你把这样一块三明治只咬上几口就直接扔到垃圾桶里,如果你每一天、吃每种食物都这么浪费,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超市和三明治连锁店货架上的三明治通常有四分之一都要被扔掉。其中大部分完全可以食用,但它们的归宿并非送给穷人或无家可归者,而是被毁弃并扔到垃圾场。与此同时,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上,还有10亿人在饿肚子。
消费者方面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根据政府的估计,单是英国我们在超市购买的食物有三分之一都进了垃圾桶。至于餐馆和快餐店惊人的食物浪费数量就更别提了。特里斯坦·斯图亚特的《浪费:揭开世界食物丑闻》揭露了我们触目惊心的浪费习惯,涵盖了从农场到超市保鲜膜包装以及之后的食品全部的生命旅程。斯图亚特是一个“不消费主义者”和环保运动家,他的这本新书是在数年艰苦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来的。通过在超市垃圾桶中的翻翻拣拣,他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经验;他还对企业 高管进行采访,彻底分析了从政府和产业界搜集到的少得可怜的数据。
这本书有长达68页的详细注释和69页的参考书目,完全是用事实在说话,但同时也指出我们在食品浪费方面存在的巨大认识差距。比如,大多数零售商都不愿意说出他们浪费了多少食物,将其当作一项商业机密,他们对斯图亚特说要是透露了这个秘密,他们就会在竞争中落到下风。
《浪费》绝对是近年来最重要的环境书籍之一,但它的意义还远不止此。这本书就是对我们消费文化的控诉状,让每个人都无地自容。我们食物浪费问题之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之深,一读之下肯定会让你目瞪口呆。作者希望我们能有所改变。
避免不必要的食物浪费在许多文化里都是传统美德。我小时侯住在贝尔法斯特,如果哪个孩子盛的饭菜比他/她的饭量大,大人就会训斥说:“真是眼大肚子小!”而对那些剩下饭菜,或者吃得太撑的孩子,大人就会滔滔不绝地念叨上半天,首先是非洲挨饿的孩子,然后再加上1840年的爱尔兰大饥荒。
食品短缺的记忆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二战期间和五十年代初的配给制给英国人的生活烙下了数十年的印记,战争期间和战后初期的饥荒让整个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刻骨铭心。就连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们总是能在电视里看到关于非洲发生饥荒的消息。
人类社会冥思苦想地找到了很多方法充分利用珍贵的食物资源,包括:贮存、腌渍和储藏;把副产品利用起来;用残羹剩饭育肥禽畜;甚至用最后的残渣来烧火或进行蒸馏。我们的许多文化遗产都是靠所吃的食物来界定的。斯图亚特的篇目都引自《圣经》、《古兰经》和俗语,古老的规则和习俗都要求我们有效地利用食物。
但是,数千年来形成的节俭文化仿佛在短短几十年间就被毫无顾忌的浪费文化所替代。仅仅英国和美国每天丢掉的食物就可以养活15亿人,比全世界的营养不良人数还要多。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最大的责任在于零售商。他们总是在货架上堆满商品,数量永远大于每天的销售量,为的就是制造出一派供应充足的景象,也防止出现突然的大量需求。这些做法反过来迫使供应商过量生产,因为他们害怕万一零售商出现断货会给自己招来埋怨。
这听起来是不是好象发生在贫穷国家?恰恰相反。食品在发达国家变得太便宜了,对于零售商来说,多卖出一块三明治所带来的利润,要大于卖不掉后丢掉的损失。因此,过量配货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食品厂商过度生产是因为他们必须遵守与零售商的合同,而且他们已经把浪费造成的损失算到了产品的价格里面。
斯图亚特记录了他亲眼看到的景象:一家食品工厂把足有好几米高的大堆速冻食品打碎扔掉,而不是拿去出售。这些食品甚至还在保质期内,只不过零售商觉得卖不了这么多而已。由于上面有零售商的标识,没办法在别处销售,这些还可以吃的食物只能被丢进垃圾场。
官方规定也没什么作用。围绕“最佳食用期限”、“最后销售期限”和“陈列期限”的混淆导致大量明明还可以吃的食品被白白扔掉。欧盟对食品规格和形状的过度规定造成同样的浪费,直到最近才有所变化。2001年英国口蹄疫爆发后,政府不假思索地作出规定:学校食堂和其他类似地方的剩饭连喂猪都不行。
斯图亚特详细分类描述了食品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惊人浪费:农民把有瑕疵的胡萝卜拿去喂动物,哪怕只有一点点弯曲也不能进入超市,因为超市认为购买者只能吃长得笔直的蔬菜;零售商把垃圾桶上锁,甚至故意弄脏里面还能吃的食物,害怕他们的顾客会去扒垃圾;顾客们捡便宜买了一堆买一送一的食品,最终却原封不动地扔掉。
富裕国家的食品浪费决不是独立事件,而是对穷国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廉价的食物只是一个假象,在低得可怜的价格面前,那些必须拼命干活养活自己并为出口市场生产食品的人们只能再拼命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亚马逊流域、东南亚和非洲大片森林被破坏,全世界的土壤都在退化。我们毫无顾忌的浪费也助长了小麦和稻米等全球性商品价格的升高,迫使穷人们忍饥挨饿甚至沦为乞丐。
这本书把食品浪费所有的后果摆得一清二楚,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可读性。读完全书,我感到义愤无比,要知道,我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
作者简介:菲奥娜·哈维,《金融时报》环境问题特派记者。
来源:www.ft.com/
金融时报有限公司2009年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