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镉大米”到“毒豇豆”,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起了中国公众的愤怒。对此,一直有声音呼吁发展生态农业,通过生物物理防治、有机肥等方法减少农业化学品的投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保证食品安全。但是这种声音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另一个阵营的人士虽然不否认生态农业能更好保护环境和食品安全,但认为化肥和农药使用还是有必要,否则中国农业生产将面临减产的风险。他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于生态农业不能养活中国。
但生态农业能不能养活中国,其实是个伪命题。首先,什么叫“养活中国”?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其实全世界生产的粮食已经足够每个人的基本所需,但是仍然有近9亿每天都还在挨饿。在中国,有1.3亿人仍然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大部分位于偏远农村地区,而城市中肥胖人数比例却高达四分之一。所以粮食安全不仅仅只是生产的问题,还有一个分配或者说食物可及性的问题。贫困人口获得充足食物的可能性要比富裕人口低得多,不是说粮食产出来了,营养不良问题就可以自动解决。
另外,粮食产出来之后还存在消耗和浪费的问题。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测算,全世界生产出来的食物有三分之一都浪费在食物产出后的储藏、运输和消费过程中。据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的计算,中国每年仅在餐桌上的浪费就高达800万吨蛋白质和300万吨脂肪,足够2亿人一年的口粮。所以,如果我们将这些因素都考虑进来,中国目前的粮食产量其实是足够使用的。这也就给农业休养生息提供了空间。
所以说,讨论生态农业能不能养活中国没有意义,因为关于“养活中国”概念和理念没有厘清,还不如直接讨论生态农业对产量的影响。尽管粮食运输和消费环节的节约还有很多潜力可挖,不过中国粮食生产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人口增长的影响,因城市化进程耕地的减少,还有饮食结构的变化等等,都需要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得到保证。但是,生态农业是不是就一定会带来粮食的减产呢?
权威的研究在不断证明,生态农业恰恰能比化学农业更能够应对这些挑战,并且能够从长远上保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一份对全球13个国家的18,870名稻农的研究综述表明,使用翻耕、减少密度、增强土壤肥力等手段的根系强化方法(System of Roots Intensification)种植大米,在增加20%-100%产量的同时,可以减少50%-100%的化肥使用,减少80%-90%的种子需求,减少25%-50%的用水需求;在四川简阳新胜村的案例研究表明,用根系强化方法种出来的大米要比常规化学农法增产42%,农民甚至觉得这个方法还节约劳动力。一份针对分布世界各地的62个生态农业案例的研究表明,75%的案例显示出农药用量下降(平均70.8%),产量反而上升的情况(平均41.6%)。
事实上,一些农业大国已经有成功经验。如法国、德国和英国,这三个国家加起来的小麦产量占欧洲的三分之一。它们在保持高产的情况下,近20年来化肥的使用量总体上在不停下降(见图)。
据研究,生态农业中实施最严格标准的有机农业,在欧洲的产量只比化学农业低8%,而经过了转换期以后产量逐步回升,达到或超过了常规化学农业的水平。如果中国也分地区分步骤地采取生态农业生产模式,那么试验区一开始稍微减少的产量,就可以被其他地区的增产所抵消,这样总体上讲产量不会有大的波动。同时,如果从粮食的浪费和损耗再节约一些,哪怕10%,生态农业都可以满足中国人的需求。
所以产量并不是生态农业的劣势,生态农业的劣势甚至不在于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因为这也可以看成是吸收农村就业的一部分,而且生态农业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生态农业真正的劣势,在于话语权的弱势,在于利益分配的不均。源于《国务院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保留给化肥企业的一系列优惠。据统计,给予化肥行业各形式的补贴优惠总额达到1100亿人民币,已经接近于中央政府每年用于教育事业的本级支出。中央补贴农资的本意是压低化肥价格,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但是《通知》也同时放开了化肥的经营环节,也就是说化肥价格实际上是由市场决定的。实际情况看,化肥的价格以及占农民生产成本的比例这些年一直在上升,那么这些钱的去向,我想只要看看上市的化肥公司的利润丰厚的年报,也就不言而喻了。而相比之下,生态农业获得的支持少的可怜,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测算,国家财政对生态农业并没有专门立项,科研投入截止到2011年总计只有7个亿。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能不能养活中国是个伪命题,能不能支撑现在的化学农业利益链,才是真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