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还不到6点,靠泊浙江舟山朱家尖西岙社区黄沙村码头的浙普渔休40055船舱亮起了灯,61岁的船员王忠脚准时醒来,简单收拾后,他要做两人份的早点,因为与他同住的还有64岁的船员林台岛。
“浙普渔休”是船的代号,意思是浙江普陀的休闲渔船。像这样的船,在黄沙村码头停了6艘。与王忠脚一样,浙普渔休40057船的两位船员也先后起床……
这6艘船同属于舟山渔人洲海洋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渔人洲公司”),每艘船上有3名船员,1人开船,2人捕鱼,主要为游客提供渔船捕捞体验服务——游客团体预定包船,渔民开船出海,在距离大陆5海里远的区域进行捕捞作业,游客可以近距离体验观看,同时捕上来的鱼可以带走。
“我们公司2015年成立,每年的5月到10月是旅游旺季,客人也会多一些,今年到目前已经接待了2万多人次。”渔人洲公司总经理证明波说。
老渔民的新工作
黄沙村是一个传统渔村,村中渔船最多时达到了20多艘,近年来随着捕捞效能的整合,全村留下了不到10艘,不少渔民“上岸”,进行转产转业。渔人洲公司的18名船员都是来自黄沙村的退休老渔民,每个人都有30年以上的捕鱼经验。
2007年5月1日12点到9月16日12点,东海全面进入了禁渔期,较往年整整提前一个月,这也被称为浙江“史上最严”禁渔期。
和以往不同的是,以前在禁渔期时,这些渔民就要全部休息,渔船靠港,禁止出海捕捞。而休闲体验渔船则不同,它没有禁渔期的限制,全年可以出海供游客体验捕捞,但必须在规定时间、规定海域使用规定网具,捕捞规定数量的鱼类。
“公司在成立时就雇佣了这18名‘上岸’的渔民,既能响应政府渔民转产转业帮扶的号召,对企业来说也是招聘了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员工,对他们来讲,不再像以前那样看运气吃饭,渔获物的多少并不影响他们的收入,而且安全也有了极大的保障。”郑明波说。
于是,王忠脚们从“靠海吃饭”的渔民变成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对于身份的转变,王忠脚说:“以前出海一个月回不了家是正常的,现在的工作形式和以前一样,但是能够保证每天回家,日子过的很安心。”
非法捕捞导致“东海无鱼”
安置转产转业渔民,是浙江破解“东海无鱼”、修复东海渔场所做的一系列行动中重要的一环。
22万平方公里的浙江东海渔场曾是全国最著名的优质渔场,有“东海鱼仓、中国渔都”的美誉,海洋捕捞规模居全国之首。随着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和捕捞过度扩张,浙江逐渐陷入“东海无鱼”的困境。以大黄鱼为例,根据浙江本地媒体的报道,1957年浙江的大黄鱼年产量曾经达到近17万吨,到2015年仅400吨,仅为58年前的1/400。
“东海无鱼”已成严峻事实。非法渔具泛滥,非法的“三无渔船”猖獗,则被认为是这一局面的首要原因。据浙江海洋渔业部门调查,浙江的无资质非法渔船在2013年达到最高峰,数量达1.3万艘,东海渔场一年的最大可捕量应该在200万吨左右,可实际的捕捞量每年都会超出100万吨左右。
2014年,跌入捕捞业谷底的浙江别无选择,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击非法渔船和非法渔具,特别是密如蚊帐的绝户网。截至2015年9月,在1年多的时间里,浙江几乎所有的非法渔船都被取缔。
2016年,浙江又开始想办法减少合法渔船数量。一纸《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实施方案》宣布,浙江将逐年压减海洋捕捞渔船总功率和船数,进而逐步降低捕捞强度,至2020年,全省计划令目前超过2万艘海洋捕捞渔船中的2580艘退役。最先被退役的,除了捕捞量大的渔船和对破坏海洋生态的底拖网等作业方式的渔船,就是老旧渔船和木质渔船。
艰难的转型
这两项措施涉及浙江沿海的舟山、宁波、温州、台州等多个传统渔业重镇。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渔民上岸后的出路在哪里?
休闲捕捞体验就是浙江沿海各地开展的探索渔民转型就业的方式之一。
“针对转产转业渔民渔业部门开展了就业培训。大部分人自谋职业,还有的人由近海改为远洋捕捞,有条件的人开展休闲渔业,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支持,渔人洲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位舟山海洋与渔业局官员表示。
除了从行政和财政上支持渔民再就业,浙江各市级政府还为已过退休年龄且无养老保险的传统渔民提供了养老保险。
不过,和其他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一样,浙江的渔业也吸纳了很多外来打工者。养老保险这样的福利政策往往只针对拥有本地户籍的传统渔民,外来的中老年打工渔民则无法享受。
“现在(本地)年轻人投身近海捕捞渔业的比例越来越少,在舟山有30%的渔民都是外地人。转产转业主要的群体是五六十岁的这批渔民,他们一辈子在海上,有的人普通话也说不利索,如何解决好他们的生计才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该上述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