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让6.9万鲜活的生命在瞬间消失。地震后,由于岩石大面积松动,土壤圈与岩石圈部分脱离,自然山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植被失去了附着基础,自然生态系统遭受损坏。和家园重建一样,震后生态修复也是摆在中国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任务。
在自然界,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存在两大系列:旱生演替系列和水生演替系列。两者均在根本没有土壤的前提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途径,逐步形成土壤,并增加物种,最终形成具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上述过程非常缓慢。以土壤形成为例,自然界形成一厘米的土壤需要两千年以上的时间。这次发生地震的四川西南山地,其生物群落的形成出现在古老的地质历史时期,是旱生演替的结果。尽管如此,生态系统也如生物有机体一样,存在适应环境和自我修复的各种能力。因为土壤还在(可能因地震发生位移),植物的各种繁殖体尚存,生态恢复相对容易实现。地质灾害后的生态演替为次生演替,所需时间为几年到几十年,在时间系列上属短期演替。在这种情况下,生态修复应以自然力为主。
利用自然力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围封“,就是在保证土壤不损失的前提下,促使自然分布的各类繁殖体(种子、孢子、果实、萌生根和萌生苗等)能够“安家落户”并得以自然繁衍。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存在生命生存的条件,这种自然力就无处不在。
1999年9月21日,台湾台中和南投两县发生了里氏7.3级地震,夺取了2347人生命。2001年11月,笔者赴现场考察时,发现山下土壤较厚的地方已被草本层和灌木层覆盖,乔木也开始进入;裸露山体的岩缝里(存在一点土壤),植物顽强地生长出来。当地政府采纳了科学家的建议,对震后的大部分山体,采取保育措施,实施自然修复;对于部分严重破坏的建筑,则有意识地保留地震痕迹,建立地震博物馆,以开展科学研究和公众警示教育。
退化生态系统通过自然力修复成功的例子还很多。香港有个嘉道里植物园(原农场),45年前那里基本上是秃山,后来因为农业活动停止了,经过几十年的自然恢复,形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有个地方叫“蒸笼场”,在清光绪(1875~1908)年间,是个生产蒸笼的场所。那里地处秦岭腹地,曾经有1万多人生活其中,后来由于交通不便,人逐渐搬迁出来,变成了无人区,树木得以按照自然的规律生长,实现了100%的恢复。自然生长的大树胸径在50厘米以上,且不存在外来种的问题。大熊猫喜欢吃的箭竹也长出来了,“蒸笼场”成了大熊猫的乐园。山西太行山深山区封山育林5年,每亩投资是同等地面环境下人工造林的5.8%,却在较短时期内实现了大面积植被恢复。封山育林形成的乔灌草复层混交林,具有有效涵养水源,减轻水土流失,改善小气候,减轻气候和地质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多种功能。
在内蒙古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腹地,2000年以来,笔者带领研究小组连续开展了8年的退化生态系统自然修复试验,将巴音胡舒嘎查(村)4万亩严重退化的沙地草地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除植被恢复外,野生动物也纷纷回来了。试验取得成功后,周围村子纷纷仿效,过去一些严重退化的流动沙丘已经覆盖了良好的植被。2008年7月初,半岛电视台三名记者采访我们的试验成果,想在周围几百平方公里内寻找一些严重退化的沙地作为对照,驱车找了一整天也没有找到,只好用一个小沙丘作为背景,结束了采访。我们也经历了人工种树、飞机播种的弯路,最后放弃了人的努力,转向改变牧民生产方式、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增加牧民就业等,将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放心地交给大自然去做。
在人的问题上,震区生态修复应重点考虑解决社区发展和生态保护矛盾的“替代生计”问题。可发展农户沼气,避免到山上打柴;发展秸秆饲料,避免到山上放牧,以保证植被正向演替。北京延庆县四海镇、大庄科乡,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5%以上,而15年前森林覆盖率不到30%。当时的土地利用效率很低,仅烧柴一项,一人就需要20亩山林。存在如此大的人为压力,花再多的钱植树造林也无济于事。后来,北京政府采取“移民搬迁”、向留守户发放看护费用、以煤代薪等措施,有效减少了人为压力,促进了退化生态系统自然恢复。
包括震区在内,大部分生态退化没有超过生态承受极限的地方,均可借助自然力恢复,人工恢复应为辅助措施。自然力恢复尤其适合广阔的沙地草地、草原、荒漠、南方山地、北方山地之阴坡等。因为那些区域土壤保存较好,且具备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热、光、养分等有利条件。在地广人稀的区域,更应提倡自然力恢复,避免将经费浪费在人的“无效劳动”上,如在干旱区造林就得不偿失。
有效的自然保护区应成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主打治理模式。对保护区的投入可先从国家级保护区开始,并列入国家的经费预算,“国家级,国家管”,变保护区目前的经营开发为保护执法,并带动社区经济发展。国家级保护区的管理经费解决了,省、市、县级保护区可参照国家的做法,从地方财政中安排固定经费用于保护区日常管理。震区有自然保护区的地方宜优先安排项目,实施生态修复,带动震区其余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他提出的“城市植被”概念和“以自然力恢复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等观点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