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与滑坡相伴生活(1)

对亚洲高山地带的人们来说,岩崩造成了破坏,但也带来了益处。在本文的第一部分,肯尼思•休伊特探讨了岩崩对印度河上游流域的影响。
中文
<p>图片来源:Alamy<br />
&nbsp;</p>

图片来源:Alamy
 

大型滑坡及其引起的岩石崩塌会毁灭沿途的所有生物和建筑。在高山河谷,它们会形成堰塞湖,一旦决口将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2010年1月巴基斯坦北部阿塔巴德滑坡就在罕萨河上造成了堰塞湖,冲毁了26座房子,2万人被迫转移。这是一次非常严厉的警示。滑坡的巨大威胁推动相关的科学研究就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了。然而,人们却很少注意到,滑坡也能为山地的居民们带来巨大的资源和机遇。

过去几十年中,世界高山中发现了很多大型滑坡,其中也包括大部分的亚洲内陆山脉。在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东北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印度河支流沿线,得到确认的大型滑坡就超过375起。

大多数滑坡都是在有历史记录之前发生的,但仍然在影响着地貌的变迁。这里的土地利用基本都是围着滑坡造成的地貌在转。许多村庄还有一些小的城镇都坐落在滑坡堆积上,古代文化遗迹、现代道路、机场和旅游设施也全都在这里。当地人的环境知识和经验揭示了他们对这些滑坡事件及其所带来的地质风险的认识。

我对那些“灾难性的陡岩事故”或者“岩石崩塌”的兴趣尤其浓厚。这种崩塌发生在高达数百米的陡峭岩壁上。之所以说它是灾难性的,不仅是因为挡在它前面的生物和建筑无一能够幸免,还因为它在地球物理学上的意义。这种岩崩规模非常大,至少会达到100万立方米,有时甚至会达到数千万立方米。而且其发生非常突然,常常没有任何征兆,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发生的地形崎岖,此外还因为它常常是地震或极端天气引起的。它的移动速度很快,高达每小时100到250公里,都快赶上特快列车了。

它所蕴含的力量实在太大了,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大量坚固的基岩就会崩裂成碎石、砂砾和尘土。于是就形成了岩崩,大量的崩塌岩体以雷霆万钧的气势迅速下落,形成遮天蔽日的烟尘,就好像我们更熟悉的雪崩的情景,然后大片的地方就被崩落的砂石埋葬。

所有这一切就发生在两三分钟之内,这在地质历史上连一个瞬间都算不上,但它却对地形以及地形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河流的阻塞),而这些后果会持续上数千甚至数万年。

一方面,这样的滑坡属于比较极端的山地灾难,尽管它们在人类历史上或者在任何特定的地区都相对罕见。另一方面,由于其对地貌的影响将持续成千上万年,因而对人类在高山地带的居住和活动也造成了长期的影响。

这篇三部分的文章主要对岩崩的长期后果进行阐述,特别是那些高山居民如何适应岩崩伴随的生活。文章强调的一点是,由于人类顽强的适应能力,岩崩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不仅是“危险”,还有“礼物”或者益处。特别是,如果没有岩崩,在高山这样极端而且崎岖的环境里,要找到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形是很难的。

岩崩带来的好处之所以巨大,是因为这个地区实在太不适合居住了。印度河上游流域有三分之二的面积海拔在3500米以上,严酷的气候根本不适宜定居。这里的冰川面积有2万平方公里,永冻地带面积更大。阴云覆盖的谷地底部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而上面的山顶却是降雪量极大。陡峭的岩壁是该地区的主要地形,这里不但地形崎岖,造山运动还在发挥威力,河谷在最近的地质年代里才发生了深深的下切,岩崩自身就是这一切最好的反映。实际上,为了适应地壳抬升的速度,河流现在还在不断朝基岩下切,在这里寻难找适宜生活的立足点几乎是难于上青天。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印度河上游支流大部分河段的河底并不是基岩,而是又厚又宽的河谷填积沉积层。科学考察者们一直都对如此崎岖的高山地区竟然形成这样的沉积感到震惊和迷惑。他们认识到这样的沉积必然代表着有重大的地质事件对河流进行了全面而突然的切入,从而引起了河谷的沉积作用。但是直到最近,能够确认的如此“全面而突然”的滑坡只有寥寥几次,它们的作用也还是一个未知数。

本文主要考察的是纵贯喜马拉雅山脉的印度河上游流域,近年来在那里有375起类似的岩崩得到了确认。但是,此类现象并非局限于这一个地区。这样的岩崩在兴都库什山大喜马拉雅山地区帕米尔高原天山以及其他亚洲内陆山脉也都存在。在很多个案中,显然人类村落已经适应了岩崩的后果。

本文中,我将第一次从可居住土地提供的角度来阐述岩崩的积极影响。尽管这篇文章的本意是概述一下发现以及岩崩特性背后的科学,以便对其在聚落地理学中的地位进行介绍,但我们绝对要铭记与之相伴随的巨大灾难威胁。

被岩崩切断的河流

落入河中的岩崩坍塌物通常都会阻塞河道,人们对此唯一的关切就是不稳定的短期堰塞坝会突然决口造成洪水,但印度河支流的堰塞湖底残存的沉积物还记录着过去几十年或者几个世纪中发生过的好几十次岩崩的阻塞。

至今河流中尚未被完全“消化”的岩崩还有150多次,它们继续发挥着河谷发育基面的作用。它们的成分,以及岩崩突然停止前进带来的冲击,造就了高度密实的堆积,可以形成坚固、不透水的滑坡坝。当崩塌物被对面的山坡阻挡时,形成的障碍体可以高达数百米,崩砾会扩散到河谷上下游数百米,从而防止河水的侵蚀,让滑坡坝更加牢固。

根据调查的结果,印度河上游支流上平均每12到14公里就有一次跨河的岩崩发生。滑坡障碍物可能处于任何发展阶段,这要看其年龄、规模和周边情况。每一个都受到其他的影响,有些老一点,还有一些新一点。保存完好的上游滑坡坝会让下游那些的沉积物数量大大减少。河水流动也因流经的堰塞湖或者滑坡坝上方增高、堆积的地区而受到节制。与此相反,正在退化的障碍物会让流水和冲积物速度更快地流下河谷。由于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堆积和退化的滑坡障碍物之间有很多重叠部分,它们让整个河流中的冲击物搬运情况变得十分复杂。

但是,这些滑坡的情况还远远没有得到深透的调查,它们是何时发生的,未来是否还会发生,什么时候发生,都还是未解之谜。此外,滑坡在数千年中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干扰或者帮助,也都远未明了。如果本文描述的印度河上游流域的例子能够作为参考的话,大喜马拉雅地区的其他区域还有更加波澜壮阔的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

作者简介:肯尼思·休伊特,加拿大安大略省劳瑞尔大学寒冷地区研究中心名誉教授兼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理学及环境研究。本文2010年发表于《美国科学家》杂志,经修订后在本站发表。

与滑坡相伴生活(2)

与滑坡相伴生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