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云南1/4的物种可能因原生林破坏而灭绝

云南天然林调查报告显示,以造纸业为代表的工业经济高速发展,致使1/4的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
中文
<p>栖息地遭到破坏,威胁着浣熊的生命。图片来源:<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flickr.com/photos/buehlerphoto/4697675364/">ksbuehler</a></p>

栖息地遭到破坏,威胁着浣熊的生命。图片来源:ksbuehler

在中国西南的重要生态屏障云南省,大面积天然林以“低产林改造”的名义被皆伐(皆伐指一次伐去某块林地上全部成熟林木),转换为生态价值较低的人工林,原生林蕴含的生态价值亟需得到评估和重视。

1月15日,绿色和平组织发表了云南天然林调查报告,称天然林中现存较为完好的原生林面积只占森林面积的9%,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绿色和平森林保护项目主任吴浩告诉中外对话:“原生林的消失和破碎化导致了物种多样性急剧减少,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云南1/4的物种可能在本世纪内灭绝。”

绿色和平报告介绍,原本富集的高质量原生林,是云南生物多样性宝库的基础。但大面积天然林被划为中低产林而被改造,例如腾冲县采取皆伐和转换树种等改造活动,将质量良好的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威胁。

为了发展包括造纸产业在内的工业经济,云南从21世纪初开始大面积引种桉树。到2008年底,实际种植面积为200多万亩。桉树林得了“霸王树”、“抽水机”、“抽肥机”的别称,且大量种植管理不善,导致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机能衰退。

2009年,发生在云南的西南大旱,公众开始关注林地类型带来的生态影响。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段昌群对媒体说,桉树不是导致旱灾的首恶,但它所在区域的地下部分,土壤可能比较干燥,持水、蓄水能力也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加剧干旱。

在2009年的严重旱灾中,滇东南小城个旧未受明显影响,也未出现限水现象。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中心博士后闻丞认为,正是水源林在危急时刻解救了城市。“个旧旁边的两座山,作为这个城市的水源林一直没有断过水。”闻丞说。因为个旧采矿业发达,对林木不怎么开发,现在的林子比九十年代长得好,提高了对旱灾的适应能力。中外对话曾予以报道

中国科学院在云南地区的研究也显示,森林地区充足的地下水和土壤水储存,使得林中树木在旱灾中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这些水分也保障了周边环境的水源供应。与人工林相比,天然林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

教训在前,但云南的原生林资源至今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