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澳大利亚联合研究发现,受经济增长和人类开发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岸礁上的珊瑚丰度(一定区域内珊瑚虫的数量)在过去30年中减少了80%以上;南海岛礁的平均珊瑚覆盖也在15年内从60%减少到了20%。
珊瑚礁是由造礁石珊瑚的骨骼和遗体,经过几千上万年的时间形成的,是重要的海洋生物栖息地,相当于陆地的热带雨林系统。全球25%的鱼类栖息在珊瑚礁周围。
中国南海海洋研究所和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珊瑚礁卓越研究中心的联合研究文章,发表在2012年12月的《保护生物学》杂志。文章称,人类对珊瑚和珊瑚礁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对礁石的破坏、采掘利用以及对水体的污染。
生长在珊瑚礁上的珊瑚是小型海洋动物,与一种叫虫黄藻的藻类共生,对水体的温度和水质要求很高。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污染了水体,大量的珊瑚因此死亡。珊瑚死亡以后,珊瑚礁的栖息地作用也就大大减弱了。
中国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黄晖说,珊瑚礁中的主要物质是碳酸钙,许多浅水区的珊瑚礁被用来烧制石灰。另外,人类开发近海海域,用以旅游观光,潜水踩踏珊瑚也会造成破坏。而最大的破坏,来自大型的人工建筑和生活工厂污水的排放。
南海的一些岛礁,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六个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前哨。这些国家在岛上修建机场跑道、海港等军事设施,强烈破坏了珊瑚的生存环境。渔民越来越频繁的出海捕捞,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海南三亚,则是一个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破坏珊瑚礁的典型。
1950年,三亚还是一个只有2000人的渔村,到2010年,已经变成一个具有60万人口的国际旅游城市,仅2009年的旅游人数就超过600万。
在扩建港口、新建酒店和人工岛之后,三亚接待了更多的游客,也排放了更多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近海捕捞海产品也破坏了近海的生态环境。中澳联合研究的文章称,现在三亚周边的珊瑚覆盖,早已经消失殆尽。
珊瑚死亡以后,原来的生态结构迅速发生变化。在南海地区,珊瑚消失的区域迅速出现各种藻类,并伴随着海星或是海胆的爆发。近海区域,因为水体污染生态环境破坏,各种生物都在减少。
黄晖表示,以前也有国家级的珊瑚保护区,最后都让位给了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