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大熊猫数量上升但种群分割严重

中国现在有1864只野生大熊猫,10年内增加268只,增长迅速。但栖息地破碎化、种群分割现象严重。 
中文

中国野生大熊猫比10年前增加268只,增长了16.8%,达到1864只。圈养大熊猫达到375只。但种群数量由原来的18个分割为33个。这表明,大熊猫数量虽有上升,但其栖息地破碎化程度也越加严重。国家林业局最近宣布了这一消息。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在发布会上说,由于人为的干扰和自然的隔离,大熊猫栖息地破坏程度、破碎化程度非常高。

中国官方2月底公布了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调查涉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18市(州)62县(市、区),面积近436万公顷。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本世纪初,中国开展过3次大熊猫综合调查。

陈凤学说,保护大熊猫栖息地是保护大熊猫物种的重中之重。中国将采取更强保护措施,如划定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红线、出台大熊猫管理条例等。

陈凤学认为,中国开展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对大熊猫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植被的恢复、主食竹资源的生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大熊猫数量增长。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项目执行总监刘晓海说,保护大熊猫是WWF在中国开展保护事业的起点,WWF在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提供了部分资金和技术支持。

WWF提供给中外对话的数字表明,截至2014年,中国已建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7个,比第三次调查时增加了27个,受保护面积增加了118万公顷。但仍有46.2%的大熊猫栖息地、33.2%的种群仍然在自然保护区体系外。

刘晓海说,大熊猫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的上游,是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之一。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对整个长江流域的水源涵养等生态服务功能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保护大熊猫,更多的珍稀物种得到了保护,例如金丝猴、羚牛、朱鹮、小熊猫等。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科学与政策创新中心高级总监范志勇告诉中外对话,大熊猫数量上升表明,尽管中国野生物种生存状况普遍恶化,但只要政府下决心,得到关注和保护的物种状况就能够改善。相反,得不到保护的物种就可能濒危甚至灭绝,如长江水生大型动物白鳍豚已生态灭绝,白鲟也已多年不见踪迹,中华鲟濒于野外灭绝的边缘。

小种群数量增多,表明灭绝风险增大

范志勇告诉中外对话,大熊猫种群数量由原来的18个变成了33个,其中超过100只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只有6个。“低于10个或者8个大熊猫数量的小种群,如果不能交流,寻找不到配偶的话,很快会灭绝;小种群近亲繁殖,导致种群衰退和遗传漂变,也会灭绝。”

他说,高速公路、铁路、开矿、水电站的建设和开发,切断了种群个体之间的联系。如果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趋势继续,有24个种群将面临灭绝危险。

范志勇说,中国目前有两部最根本的法律法规来保护野生动物,一个是《野生动物保护法》,一个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但野生动物保护法只是提到保护野生动物,并没有提到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也没有实施细则。到底什么是栖息地,怎么保护,都没有说明。

《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实施起来也不够严格,地方政府经常钻空子,调整保护区功能和边界用于开发建设。

中国将采取新一轮大熊猫保护措施

在中国,没有一个物种能像大熊猫那样得到关注。陈凤学说,国家主席习近平、总理李克强最近又作出批示,要求做好大熊猫保护工作。

国家林业局正在和国务院法制办沟通,尽快出台大熊猫管理条例。陈凤学说,中国将划定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红线。不允许在大熊猫栖息地搞旅游开发、开矿,不允许在大熊猫栖息地及其周边地区建别墅、公园区。

中国还将新建和拓宽自然保护区,3-5年时间内,把没有纳入到自然保护区中的大熊猫栖息地及其周边能够纳入自然保护区的全部纳入保护区。并建设生态廊道,促进大熊猫种群融合。

陈凤学说,国家林业局从2015年1月开始,两年时间内,不受理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调整和范围的调整。

范志勇再一次对中外对话提起国家公园体系建设。他说,建国家公园是保护大熊猫以及其他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一个有效手段,因为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往往伴随的是行政管理破碎化。建设国家公园,在空间上需要大片面积,就有可能打破县与县之间、省与省之间的行政壁垒,有利于把破碎的栖息地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