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中国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8个主要改革方向。这是中国领导人习近平近几年倡导“生态文明”以来,最有权威性的改革方案的出台。
观察者认为,中国领导人喜欢提出某些口号,但未必真正执行。但这种情况可能不会发生在习近平身上。像他的“反腐”一样,这个“方案”的出台,表明中国要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认真的。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对中外对话说:“这些方案是革命性的。”
生态文明这个词,首次出现在(2007年)第十七次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3),习近平特别强调了中国要进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即调和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矛盾的改革。
按照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的说法,此次改革的目标,除了提出理念以引领改革,还要填补环境治理领域的制度空白,如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就一直缺失;要为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提出顶层设计,以完善制度框架。
建立问责制
方案提出的改革项目,几乎涵盖了中国当下环境领域正在讨论的所有重要话题,例如自然资源资产确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包括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等12个部门参与了方案起草,由于涉及多方利益,由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起草。
“方案”第一次以国家名义提出,要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等5个地方进行官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试点大致分为3个阶段:今年启动,明年扩大试点范围,2017年全面开展试点审计,2018年开始,将形成经常性审计制度。这一制度,将强迫官员在任期间,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否则即便离任,也将追究其责任。这一制度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官员只重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的态度。
中国环境学会环境审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孙兴华对中外对话说:“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确认,这在以前从来没有提过。”中国自然资源的产权不明晰,产权和责任明晰以后,不仅可以减少纷争,也为自然资源的估值提供了条件,有了估值就能够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离任审计制度扫除主要障碍。
但是在实施中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潘家华说,自然资源资产亏损的核算可能面临一些具体的困难——如空气质量既有人为影响也有自然的影响,如何核算官员责任可能会较难,需要在操作中完善。
官员离任审计制度,在国际上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国家审计署副署长陈尘肇说,其他国家也只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进行审计,中国需要通过试点探索具体的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