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中国采伐限令或将殃及他国

中国采伐限令不仅将影响本国林产业,其他国家也将受到波及。
中文
<p>图片来源:Forest Trends</p>

图片来源:Forest Trends

中国政府最近宣布,将出台一项新的旨在扩大禁伐范围、削减木材采伐限额的采伐限令。乍一看,此举的确是个不错的环保举措。但是,认真分析了“十三五”规划相关细节之后,森林趋势组织(Forest Trends)还是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就在这个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全新的“十三五”规划,确立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计划明确指出,要在未来同时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做法的确值得称赞,但是也要及时合理地处理由此产生的各种国内外问题。比如,“绿色中国”愿景可能让中国已经日益衰败的采伐业雪上加霜,而且还可能将环境破坏输出到其他抵御能力更低的国家。

更多细节分析请参见森林趋势组织发布的简讯《中国天然林采伐限令扩大化对国内外环境的影响》


中国林地地图,绿色代表天然林,蓝色代表人工林

“十三五”规划指出,2016到2020年期间将进一步缩减国内木材采伐限额,在现有基础上再降低6.3%。在2017年前,将现有部分东北地区的全面商业禁伐规定拓展到中国所有剩余的天然林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项禁令,不仅将影响中国的经济和环境,其正面和负面影响也可能波及其他国家。
 

  • 首先,采伐禁令已经造成中国国内大规模的失业与劳动力流失。到2014年,天然林占中国国内木材产量一半以上,对整个林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来说是重要支撑。为解决采伐禁令造成的负面经济影响,中央每年下拨23.5亿元人民币(约合3.79亿美元),用于弥补2014年到2020年期间林业减产对当地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这一影响已经产生,但具体规模尚不得而知)。

讽刺的是,建设“绿色中国”的最终结果,可能是将环境破坏输出到抵御能力更低的国家。
 

  • 采伐禁令还将影响特定种类木材的贸易和制造。也许中国雄心勃勃的植树计划可以弥补其中的一些不足,但是天然森林中的一些特殊木材种类不是可以用植树计划就能轻易替代的,尤其是生长在中国东北的一些树木,比如蒙古栎木、白蜡树和红松——这些都是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硬木品种,主要用于制造高品质的地板、家具和胶合板。

  • 并不是说这些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木材品种会就此完全处于天然林采伐的禁区之内。虽然禁令出台之后,此类木材在中国市场的流通也许将变得更加困难,但是无论是通过合法还是非法途径,人们还是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货源,而这反而会曲解了禁令本来的目的。其中一个引人担忧的漏洞就是政策并没有禁止非商业采伐,前提是保证未来五年内采伐总数量不超过4950万立方米—— 这其中就包括“森林抚育间伐”等管理措施,而这种采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林木正常健康生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国家,“林木间伐”已经变成了追加采伐的借口。在进行森林管理的同时混杂采伐一些上述商业珍稀木料——这种非法采伐方式似乎已经在业内流传已久了。

  • 中国采伐禁令或将波及其他国家。中国的木材供给有一半以上都依赖进口。一旦新政落实,中国必定要进口更多的木材,以弥补由此造成的需求缺口。已经有证据表明,进入中国的很大一批木材都来自非法渠道——其中某些红木品种主要来自东南亚湄公河流域,而来自非洲的非法进口量也在逐渐增加。此外,现有的植树计划并不能弥补中国市场对某些目标木材的需求,这也在无形中推动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非法采伐,因为这一地区森林与中国接壤,而且林木品种非常接近。无论从合法还是非法渠道来看,加大这些木材的进口都会招致更加严重的后果,让本就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的国际贸易商更加垂涎。
     

从本质上来看,中国保护本国天然森林资源的做法并没有充分考虑进口木材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国是在简单地向外——尤其是向那些政府监管不到位、执法能力低下的国家——输出环境破坏。为了确保中国自身的可持续建设能够有助于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制定和落实相应的保护性政策,避免给其他地区带来不必要的负面生态影响。

 

英文详情请点击 阅读

翻译:Est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