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长江支流清江流域一水电站7月泄洪,导致湖北省近万吨人工养殖的外来鲟鱼、杂交鲟鱼逃逸到长江中下游干流中。专家担心,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对长江水生生物和生态造成灾难性影响,建议尽快捕捞这些外逃鲟鱼,并加强对养殖业的管理。
据澎湃新闻报道,这些逃逸的外来鲟鱼、杂交鲟鱼数量之大,可能超过长江中下游干流鱼类现存生物量总和,也远远超过了中华鲟的野生种群数量。它们会跟长江“土著”鱼群抢食物、抢地盘,挤占中华鲟甚至取而代之。还可能与中华鲟等杂交,造成纯种中华鲟难觅。中华鲟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万幸的是,这些逃逸的鲟鱼只是扩散到下游地区,如果事故发生在上游金沙江,情况会更糟。” 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杨元金告诉中外对话。
杨元金解释说:“中华鲟的繁殖期是在秋季,杂交鲟鱼繁殖期在春季,两者杂交的可能性不太大。但金沙江的达氏鲟繁殖期也在春季,所以如果发生在金沙江,两者杂交导致的基因污染风险很大。”
长江中的本地鲟类包括白鲟、中华鲟和达氏鲟3种,都是濒危物种。
养殖规模扩大威胁长江生态系统
杨元金说,90年代以来,网箱杂交鲟鱼商业养殖规模一直在扩大,但监管力度难以跟上,外来物种威胁长江生态系统的风险也在加大。
网箱养鱼是指把网箱笼放置在自然水域养鱼。网箱多设置在有一定水流、水质良好、溶氧量较高水域中。
杨元金认为,加强对养殖户的管理是关键。“目前对商业养殖的品种纯度没有要求,对养殖厂投放的饵料也没有管理。”为了让鱼长得快,养殖户在饵料中添加抗生素,也给长江水体带来污染。
同时,长江流域修建了大量水电站,汛期水电站泄洪时,易造成网箱内的养殖鲟鱼进入长江水体。
针对为何泄洪时不通知养殖户的问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告诉中外对话,水库泄洪时一般并不会通知养殖户,养殖户需要自行评估这些风险。
长江鱼类保护的挑战
早在今年7、8月间,就有村民抓到长江水域的“杂交鲟”,但由于规模不大,并没有引起关注。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长江项目总监朱江博士告诉中外对话,过去在长江流域发生洪水的时候,就发生过池塘或水库网箱养殖鱼类(包括鲟鱼)随洪水逃逸到大江大河等天然水体中去的情况。今年7月湖北省汉江一处大坝下万斤鱼类聚集事件,也与人工养殖鱼类大量逃逸进入汉江有关。这次养殖的外来鲟鱼进入长江受到关注,是因为数量众多,远超以往。
“长江野生鱼类的原种保护存在诸多问题,不限于鲟鱼,还有其它鱼类。”朱江说,“中国还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江鱼类原种保护对策与措施。”
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危起伟告诉中外对话,目前的补救办法就是要把这些逃逸的外来鲟鱼尽快捕捉起来。
据澎湃新闻报道,逃逸的鲟鱼除了往长江中下游扩散,还会逆流向上游,从而造成全流域的灾难,回捕困难。农业部长江办已组织多位水生生物专家,对这起鲟鱼逃逸事件展开调查和生态影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