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非洲独特的多肉植物受到了全世界爱好者的追捧,然而,这一热潮这也助长了非法贸易,使其面临灭绝的危险。
根据国际野生动植物贸易组织(Traffic)最近的研究,2019年至2024年5月,南非执法部门共查获了超过650种、逾160万株被非法采挖的多肉植物,这些植物原本将被走私至海外市场。非法采挖带来了了严重的生态和保护危机。
Traffic首席研究员多米尼克·普林斯洛(Dominique Prinsloo)表示,“稀有的异域多肉的魅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尤其对南非的野生种群。采挖行为不仅泛滥且不可持续,甚至已使部分品种濒临灭绝。
多肉植物通常生长在干旱地区,依靠根、茎和叶储存水分,因此它们看起来肉乎乎、胖墩墩的。普林斯洛说,非法交易中最常见的属种是肉锥花属(Conophytum),其次是雾冰玉属(Eriospermum)和奇峰锦属(Tylecodon)。
安全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卡里娜·布鲁尔(Carina Bruwer)在2023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表示,多肉植物不仅在生态系统中具有栖息地价值,同时也具有经济用途,广泛用于食品和药品。她还提到,像多肉植物、兰花和苏铁等植物因观赏价值极高而备受全球买家的追捧。
她告诉对话地球:“除了稀有性,许多多肉物种还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如粗壮的茎秆、小巧的体型和艳丽的花朵等。这些外观特性及其适应干旱环境的生存能力,使它们深受植物收藏家和园艺爱好者的喜爱,也因此频繁出现在全球植物交易市场。”
灾害也推动了需求
Traffic报告指出,对多肉植物的市场需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存在,但近年来的需求激增可能与两个关键事件有关:2015-16年厄尔尼诺引发的干旱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风控。
厄尔尼诺(El Niño)是一种气候模式,指热带太平洋东中部表层水温显著升高的现象。这会影响全球的降雨模式和天气,在厄尔尼诺持续期间,全球气温上升。
厄尔尼诺也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简称ENSO)”现象的一部分。厄尔尼诺事件不按规律发生,但平均每两到七年出现一次。相反的、较冷的阶段称为拉尼娜(La Niña)。
在拉尼娜期间,中部和东部赤道太平洋的海水温度低于平均水平。与厄尔尼诺一样,它会影响全球的降雨模式和大气压力。
普林斯洛表示,厄尔尼诺期间,整个南部非洲地区降雨量减少、降雨模式不稳定,且气温高于正常水平,旱季持续时间延长,这在无意中推动了全球消费者对“室内耐旱植物”的兴趣和需求。
而新冠疫情的爆发,则从另一个角度加剧了非法采挖。普林斯洛听说,在2020年的封控期间,多肉交易的参与者发生了显著变化。Traffic的报告也指出,在疫情之前,到南非采挖植物并进行走私的都是外国人(通常来自东亚或欧洲),但封控措施阻止了他们的行动,因此他们开始招募南非本地人代为采挖。
“这些外国人可能也担心,疫情期间南非加大了执法力度,会提高他们被捕的风险。”她说。
普林斯洛补充道,疫情带来的经济困难也促使更多人铤而走险。封控期间,多肉植物的非法采挖显著增加。原本相对分散的非法交易逐渐演变为有组织的犯罪活动。。
因此,在疫情后的几年里,被查获的多肉植物数量激增,从2019年的58779株增加到2021年的329434株。
非法贸易的影响
根据布鲁尔2023年的研究,非法采挖导致南部非洲大量多肉植物种群数量锐减,多个品种濒临灭绝。
研究指出,这一趋势促使人们重新评估这些物种的保护等级。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简称IUCN)随后将多肉卡鲁生物群落中的几个物种列为“极度濒危”。
该研究还强调,非法采挖多肉植物不仅破坏了其他植物、爬行动物和昆虫的栖息地,还使生态系统在面对气候变化冲击时更加脆弱。
布鲁尔表示,在她走访过的南非多数社区中,这项非法贸易使人们失去了“一些珍贵而稀有的东西”。
她告诉对话地球:“我们采访的一些人表达了对失去部分植物资源和相关生计机会的担忧。”她的研究中提到,有两位苗圃主已难以与非法市场竞争:其中一家被迫停业,另一家则转向种子出口。
布鲁尔指出,非法多肉植物交易也加剧了社区紧张局势,越来越多年轻人卷入犯罪活动。在调研过程时,一些农户反映,“自己越来越感到无助,而盗采者却愈发嚣张”。
这一问题还波及更广泛的经济。以南非北开普省为例,当地主要依赖旅游业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多肉植物和野花是春季吸引游客蜂拥沓来的王牌。
布鲁尔说:“如果这些植物消失了,相关的旅游业收入也就没了。”
交易参与者
据布鲁尔介绍,多肉植物市场中合法和非法渠道并行,两者有时甚至交叉重叠。合法市场主要供应人工繁育的植物及其衍生产品,而非法市场则以野生采挖为主。有时同一个苗圃会同时涉足这两类交易。
布鲁尔指出:“合法商家会遵守多肉植物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而非法商家则钻法律的空子,甚至规避监管。”
Traffic的研究发现,有些参与非法采挖的人曾涉足钻石和毒品走私。他们转向多肉植物的原因之一,是“觉得这项工作更轻松”。研究还指出:“多肉植物与鲍鱼、犀牛角、象牙和爬行动物其他商品的非法贸易之间存在交集。”
根据这项研究,虽然大部分非法采挖者为男性,但近年来女性也开始参与其中。甚至有父母让孩子参与采挖,因为“儿童受到重罚的可能性更低”。
这些植物被采挖后,会被转手给中间商,再出口海外。普林斯洛表示,根据她的研究,出口商大多是亚裔,尤其是居住在南非的中国人,其中不少人拥有可用于藏匿植物的房产,并主导了非法采挖的组织和策划。研究人员还听到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称,这些植物会先走私到中国,然后再转运至美国。
她表示,消费者的构成非常广泛,从毫不知情的线上买家到有意搜罗稀有野生品种的专业藏家。且大部分需求来自美国、欧洲和东亚。研究人员还提到,“盆栽植物”(plant parenting)的潮流推动了需求增长。对于没有花园的小户型家庭来说,多肉植物成为热门选择。
消费者中既有对自己购买行为的后果毫不知情的线上买家,也有专门寻找稀有或真正野生品种的专业藏家。卡里娜·布鲁尔,安全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报告还指出,为了提升楼盘价值,中国的一些高层住宅会在屋顶花园中种植多肉植物。一位受访者表示,某个多肉植物属类的书籍被翻译成中文后,该种类的多肉需求迅速攀升。
布鲁尔表示,目前大部分非法贸易都是在网上进行的,南非、纳米比亚和马达加斯加是多肉植物的主要采挖地,而莫桑比克、坦桑尼亚、津巴布韦、赞比亚、博茨瓦纳和马拉维常被用作中转国。
国际刑警组织马拉维犯罪分析部门负责人安德鲁·卡彻(Andrew Kachere)表示,南部非洲多肉植物和其他野生动植物产品贸易猖獗,主要是因为该地区边界线长,监管难度大。同时,执法机构和海关的内部腐败也助长了这种非法贸易。
“因此,这些地方已经成了走私多肉植物和其他野生动植物产品的避风港和运输通道,且很难被发现,”卡彻告诉对话地球。
他还补充说,南部非洲大多数国家缺乏无人机、卫星遥感和先进的司法鉴定技术等现代监控手段,难以有效打击跨境野生动植物的非法贸易。
翻译: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