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中国的生态红线可以助力其实现碳中和

中国正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为其至少25%的陆地和海洋面积提供法律保护。
中文
<p>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区域位于生态红线内,并且是众多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的家园。图片来源:Alamy</p>

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区域位于生态红线内,并且是众多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的家园。图片来源:Alamy

中国的生态保护红线政策将成为科学保护自然的首开先河之举。这项政策最初的目的是保护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脆弱的区域,恢复野生动植物种群、保护人类从自然获得的福利。而如今,政策研究人员也开始探究生态红线在提升固碳能力、缓解气候变化方面的潜力。

对于中国来说,把自然和气候目标统一起来的一个务实的办法就是将生态红线纳入其根据《巴黎协定》即将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NDC)。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地球上远大于当前的区域需要得到保护,在这一点上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近期的研究指出,要想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那么30%至70%的地表面积应被纳入保护。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昆明举行,大会有望就在不晚于2030年实现保护地球30%的面积的目标达成共识。

全球持续的自然衰退表明,当前基于保护区的保护模式是不够的。为应对这一问题,中国设计了“生态保护红线”模式。目前,这项重要的创新举措正在得到实施。生态红线有助于逆转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生态红线与保护区有何不同?

中国的生态红线政策从几个方面对保护区系统进行了完善。

首先,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红线区域的选择完全基于科学。决定对哪些区域或栖息地进行保护,都是建立在对自然和人类所能获得的收益进行技术评估的基础上。这些收益被根据三项标准进行了划分——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例如提供淡水、健康的土壤,以及休憩环境),和减少灾害风险(例如防止海岸侵蚀、洪水、滑坡和沙尘暴等)。

这种对整体收益进行评估的综合方法为保护自然提供了更充足的理由,让更多主要的受影响社区和组织都能参与进来。此类评估结果显示,生态红线区目前涵盖了类型广泛的生物群落区中的数以千计形状、大小各异的区域,有的靠近人口稀少的地区,有的靠近人口稠密的地区。

第二,这套制度保护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环境保护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7年5月)中定义的所有关键物种和栖息地。尽管此前中国已经建立了多种类型的保护区,覆盖了约18%的国土面积,但仍有不少宝贵的生态系统、动植物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红线的划定,准确地将所有稀有和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纳入保护范围。采取“自上而下”的设计,该系统使决策者可以通盘考虑,对整体地貌进行整体和统一的管理。这对维持栖息地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带来极大的好处。

第三,该制度不再局限于国家公园等旗舰区域,保护更多的自然,它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国际社会已经就利用自然保护区和“其他有效保护措施”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达成了共识。但是,仅靠建立保护区远远达不到科学告诉我们应该达到的保护力度。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从而实现对物种和栖息地的大规模、整体性保护。

“未批先建”曾在中国非常普遍,并导致了开发的失控,而生态红线制度有望改变这种风气。

第四,我们预期自上而下的管理,卫星监测和公众监督体系将有助于实现该制度的严格落实。在红线区域内,一切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开发和建设活动都受到禁止,仅允许非常有限的低强度人类活动,例如本地社区的活动。在执法方面,红线区域会经常性地受到监管,从而让地方政府提高重视程度。例如,此前海南三亚正在建设的新机场被环保督查发现位于生态红线区域之内,且未获建设许可,因此被叫停。类似的“未批先建”在中国曾非常普遍,并导致了开发的失控,而生态红线制度有望改变这种风气。

中国的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红线概念于2011年首次提出,随后被纳入《环境保护法》(2015年)。2017年,中国政府发布《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政策。

上个月,中国政府又迈出重要的一步,制订了《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目前,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已基本完成,将中国至少25%的陆地和海洋面积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不过,完整的生态保护红线地图尚未公布。

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要恪守生态红线承诺。在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中国再次提出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是当务之急。

环境保护与气候行动

生态红线将森林和草原等栖息地纳入保护范围,因而也有助于气候行动。

植物和土壤可以封存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是对发电、工业、交通运输等部门减排工作的一种补充。此外,这些栖息地还可以提供防洪、抗旱等宝贵的气候适应效益。森林是水循环的重要一环,有助于确保地区降雨。它们还能固坡,防止滑坡和水土流失。通过确保关键生态系统持续拥有授粉昆虫,森林同样还有助于提高粮食生产的韧性。

尽管各国可以并且应该采取适合自身情况的保护措施,但它们仍然可以从中国的生态红线制度中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以科学手段绘制空间图谱。我们相信中国在落实和执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将在方式上有所创新,并为其他国家提供经验。“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分享其生态红线经验的一条可行的现成途径,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可以为项目所在国采取类似方法开展保护工作提供帮助。

英国和中国分别作为将于明年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的东道国,迫切希望找到将自然与气候行动联系起来的路径,从而联合全球力量一致应对气候挑战。这也是环保界长期以来呼吁的做法,而生态红线模式正是这样一个同时气候和自然所面临的问题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翻译:Est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