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南极治理:中国角色日益彰显

随着“雪龙”、“雪鹰”深入南极腹地,中国在国际南极治理中的角色也大大增
中文
<p>雪龙号在南极作业。图片来源:<a href="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Teadlased_j%C3%A4%C3%A4l.jpg">Timo</a><a href="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Teadlased_j%C3%A4%C3%A4l.jpg"> Palo</a></p>

雪龙号在南极作业。图片来源:Timo Palo

5月22日至6月1日,第四十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ATCM)在北京召开。这是该条约1958年签署以来中国首次担任东道国。南极条约体系是国际社会治理南极事务的重要机制,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每年定期举办,各个成员国(缔约方)在会上共同商讨南极治理中的重大问题。

只有南极条约协商国,即在南极开展了实质性科学研究活动的国家,才能参与相关决策议程。自1985年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科考站建站后,中国便正式成为协商国。

本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不仅是国际社会见证中国在南极治理中角色变化的契机,更是中国参与南极条约体系后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中国加入南极条约的时间虽晚,但通过数十年的学习与成长,中国已成为该体系一个重要的参与国,对南极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那么中国如何看待南极的未来呢?

中国将南极地区视为“战略新疆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关乎整个人类的发展。对中国来讲,南极不像南中国海或台湾岛那样,属于国家的“核心利益”,中方参与南极治理是为了与其他国家一道,共同建立一个能够反映中方利益的南极治理机制。

南极条约体系致力于实现南极保护与和平利用间的平衡。今年的峰会中,中国还专门就该议题举办了一次特别会议。

中国感兴趣的是如何依照《南极条约》第一条的规定,以和平方式利用南极,如开展科学研究、南极旅游、生物勘探及渔业捕捞等。会议广泛讨论了各项议题,其中渔业资源的利用是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委员会关注的核心议题。

中国在“十三五”规划(2016-2020)中指出,中方将通过“雪龙探极”工程加大对极地科研的投入;此次协商会议期间,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的南极事业》报告中也重申了这一点。

此外,2007年以来,赴南极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逐渐增多,中国跃升为南极旅游的第二大客源国。而中国渔船自2009年起就开始在南大洋海域捕捞磷虾。预计未来中国在南极的活跃度还会继续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在南极保护工作中的参与度也在提升。中国高层官员对南极游客人数不断增多表示了担忧,中国国家旅游局也不提倡中国公民赴南极旅游。随着人们对南极地区原始生态保护问题的担忧日益增多,中国起初虽不情愿,最终还是支持在罗斯海建立海洋保护区。

此外,中国多次重申不会开发南极大陆矿产资源。这一点是可信的,中国曾签订《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即《马德里议定书》),其中明确规定禁止在南极进行矿产资源开发。作为致力于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国,中国基本不可能公然违背其南极条约体系下的国际承诺。

在南极利用与保护问题上,中国可以并且应当拥有发言权。不过,仅靠一个国家难以决定南极的未来。在“人类世”时代,各个国家应该携手共同实现利用与保护间的平衡。在维护南极条约体系稳定的同时,力争使其符合本国的利益,这才是中国最佳的南极战略。

 

翻译:于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