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国家的无数山村里,用水会成为一个主要问题。下雨的时候,飞瀑直下、水流湍急、惊险万分;但不下雨时,村民们无法获得维持基本生活的稳定的淡水供应。珍贵的供水都被用于饮用和做饭,至于保健、公共卫生和农业用水,就所剩无几了。这种状况使得他们世世代代陷入贫困和疾病的深渊,无法自拔。
以菲律宾的内格罗斯岛为例。内格罗斯岛是菲律宾群岛中的第四大岛,自从20世纪80年代糖价崩溃之后,岛上的许多人都失去了生计。冲突爆发了,有些持续到今天。森林破坏的恶果也开始显现:天气较热的月份里干旱更加严重,一些土地也荒废了。在岛上,有许多村民不得不每天两次爬下陡坡,到谷底的泉溪河流里去打水。他们用扁担挑着油桶把水打上坡,担子沉重,经常跌跌撞撞、一步一滑,危险百出。
可喜的是,选择性土著发展基金会(AIDFI)来帮助他们了。这个组织成立于90年代初,由多人共同发起,发起者包括:菲律宾工会组织者里奥尼达斯·巴特纳、出生于荷兰的发展工作者奥克·伊赞加,还有几位是有着长年菲律宾草根生活经验的人。他们的梦想是建立一个“技术体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在这里,通过可持续发展,“人们共享富足与幸福,到处充满公平自由和平等”。在一个实践性的层次上,这个梦想就意味着简单的、可持续性的水泵的发展和生产。
AIDFI将水泵的寿命延长到至少20年,迄今已经使15000人用上了清水,为此,这个设在内格罗斯岛的组织被誉为可再生能源的先锋。2007年6月21日,著名的可持续能源奖项——阿什登奖的颁奖大会在伦敦举行,伊赞加获得了国际教育和福利二等奖,得到了1万英镑(2万美元)奖金。阿什登奖有两大宗旨: “认可在利用可持续能源来改善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方面的杰出成就”;“鼓励整个发展中世界更广泛地提高地方可持续能源的利用”。
AIDFI的水压柱塞泵显然非常实用。有了这种技术,不用电力或者柴油泵,就能将水从较低的地方抽到高处,也就是说,根本用不着化石燃料。这是一种纯机械方法,十分适用于陡峭的地形。(关于技术细节,见这里)AIDFI估计,菲律宾还有大约1万处地方可以方便地使用柱塞泵(适用的型号各种各样)。
艾尔•戈尔和奥克•伊赞加
其实,这项“非常不为人知的技术”已经有200年的历史了,很早的时候,欧洲的啤酒厂就用它把水抽到酿酒场里去。提到这一点时,伊赞加笑出声来。柱塞泵先让水流下冲几米,利用这个能量把其中的一小部分水压到高得多的地方去。“我们的泵能压到220米高”,伊赞加说。
柱塞泵已经为菲律宾山区的15000多人带来了清水和农田灌溉用水。另外,AIDFI还在马来西亚、日本和泰国安装了一些水泵。伊赞加指出,柱塞泵的成功经验之所以能够在类似地区推广,其秘密就在于它的简单方便以及社区的积极参与。(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也有许多柱塞泵的推广失败了,原因包括错误的设计以及部件和维护的缺乏。)
“我们和当地人合作,要求帮助的有个人,也有地方团体。”伊赞加说。柱塞泵利用再生能源(下落的水能),24小时运转,不需要任何运行成本(电和燃料)。只要有了最基本的运转部件,长时间使用是可能的。而备用零件(价格相对便宜并且耐用)可以很容易地就地制造。
伊赞加说,在内格罗斯岛的山间以及菲律宾类似的地区,村民们现在可以利用许多水资源,比如从泉水中获得饮用水,从较大的溪流河流中引水灌溉。在大多数地方,安装柱塞泵都由地方政府埋单,有时也由NGO发起。“安装一套设备需要2千英镑(4千美元),它将造福整个村子。”伊赞加补充说。
他说,柱塞泵可以帮助村民们实现一年两熟或者三熟。比如在第一季雨季的稻子成熟后,在第二季的旱季里可以靠灌溉来生产农作物,经常还能有第三季——蔬菜。“通常是两季”,他说,“但气候在变化,什么都很难说。”
在一个地区,当地人经营着一个由AIDFI建立起来的自立性工厂,这个工厂提炼香茅草油,这种油可以用于制造调味品、药品、精油以及其他产品。整个生产流程用的基本都是可再生能源:柱塞泵把水抽到30米高处,再用太阳能将其加热。
对许多村民来说,柱塞泵给他们带来的粮食增产令人吃惊。很多人都不相信水竟然能流到高处。伊赞加说:“人们会说,‘如果你能把水引到这里来,我就剁掉手指头。’”他还说,柱塞泵带来的不仅是粮食增产,额外的清水供给帮助村民们养鸡、养鸭、养猪,甚至在小小的池塘里养鱼。他说:“如果有水,每个人都能受惠,只要有简单的技术,贫穷的人们便能轻而易举地提高收入。”正如一位地方官员指出的:“眼见为实。”
伊赞加强调了“社会准备”在AIDFI水泵项目中的重要性。在技术性工作开始之前,社会工作者会到村子里解释全部工作如何进行。同时也要对当地人进行培训,使其成为水泵技术人员,(一旦系统安装)村民们要承担维修和维护工作。“如果没有当地技术人员,我们没办法开展任何项目,”伊赞加说,“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否则项目肯定会失败。”
伊赞加从1985年起就生活在内格罗斯岛,柱塞泵项目的成功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最初,他是作为一名船舶工程师跟随货船来到菲律宾的,满眼的极端贫困——特别在制糖工人中间——深深触动了他。很快,他开始为工会工作,把制糖工人组织起来,后来又共同建立了AIFDI。
伊赞加说,他出身于一个“充满社会关怀”的荷兰家庭,因此,在菲律宾看到的贫困使他“在23岁就下定决心为最穷的人们做点事情”。今天,许多内格罗斯的山村居民都会承认,他和AIFDI确实“为最穷的人们做了点事情”。
玛丽安·博德是中外对话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