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

中国最大淡水湖的慢性病

大坝建设、污染和气候变化在严重威胁着中国的最大淡水湖 --鄱阳湖。李泰格从江西省发来有关报道。
中文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盆清水”的鄱阳湖,已经陷入水量与水质的双重危机。

鄱阳湖古称“彭蠡”,位于江西省北部。在丰水季节,鄱阳湖的湖面面积可达4000多平方公里。这个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接纳着江西省内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五大河流的来水,然后在九江市湖口县注入长江。如果算上上游的五大河流流域,鄱阳湖的流域面积占到了江西省国土面积的97%。

在华东地区,江西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鄱阳湖流域以往受到的工业污染比较轻。在中国的四大淡水湖泊中,鄱阳湖是唯一一个没有出现富营养化的湖泊。

鄱阳湖每年都会经历急剧的水位变化,其变化幅度往往在10米以上。江西水利系统流传着“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说法,即指鄱阳湖在丰水期碧波千里,在枯水期却宛若一条河流。

水位大幅升降对鄱阳湖乃是寻常之事。但不寻常的是,鄱阳湖的低水位记录这几年不断被打破。鄱阳湖的枯水期也在延长,往年最低水位通常出现在每年1月或2月,如今则提前到12月甚至更早。

江西省本来是水资源丰富的省份,但鄱阳湖沿岸的一些城乡地区已经出现用水短缺。更有甚者,2006年10月,由于鄱阳湖大面积干涸,都昌县城自来水厂取水口竟然随之暴露于荒滩之上。

江西省山江湖区域发展中心谭晦如研究员将河湖干涸比作慢性病:“洪涝灾害来势凶猛,就像急性病一样,而生态缺水如同慢性病,它所造成的湿地生态损害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修复”。

专家们推测,鄱阳湖新出现的缺水问题,与气候变化、上游河流来水减少等多种因素均有关系。

三峡工程(参阅文章"中国更明智地看待三峡")也被视为影响鄱阳湖水量变化乃至流域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江西省副省长熊盛文就在2007年4月举行的第二届长江论坛上称,三峡工程运行以后,“长江与鄱阳湖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些专家认为,三峡水库蓄水后,鄱阳湖与长江的水位落差加大,会导致出湖流量急剧增加。例如,2007年9月25日零时,三峡水库开始汛末蓄水。而江西省水文局的监测表明,数天后鄱阳湖自湖口入长江的流量骤增至每秒6000多立方米,同期鄱阳湖上游五大河流的入湖流量只有每秒1000多立方米。

此外,据《财经》杂志报道,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退休的教授级高工熊大 (Xiong Dakan)还担心,三峡工程运行初期的30年内,在上游河道冲刷的同时,湖口河段会产生淤积,对鄱阳湖湖区的防洪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当然,三峡工程对于鄱阳湖的缺水问题和防洪格局究竟有何影响,尚需深入研究。2007年12月,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牵头的《三峡工程运用后对鄱阳湖及江西“五河”的影响研究》项目启动。这项研究将带来怎样的答案,非常令人期待。

困扰鄱阳湖的不仅是水量的变化,还有水质的不断恶化。

就在六、七年前,鄱阳湖的确称得上是“一盆清水”。根据江西省水资源公报,2001年鄱阳湖的一类水和二类水约占八成,三类水约占两成。水质的等级越低,质量越好,一类水至三类水均可作为饮用水源。也就是说,那一年鄱阳湖全年的水质均符合饮用水源的标准。

但到了2007年9月,当鄱阳湖水位与往年基本持平,湖区水面面积达3000多平方公里时,江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在湖区的10处评价断面中,已经没有发现一类水和二类水,三类水占六成,轻度污染的四类水则占到四成。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当鄱阳湖水位持续创下历史新低,水面面积仅为40多平方公里时,注入长江的出湖水甚至沦为重度污染的五类水。

近几年来,江西省的各县市都加快了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的步伐,纷纷建立工业园区。江苏浙江等地的一些污染型生产企业也开始向江西转移。不过,该省很多工业园区都未真正实现达标排放,而多个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刚刚起步。鄱阳湖不幸成为了江西全省的纳污盆。

此外,在鄱阳湖区,还屡屡发生乱采砂、乱杨树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其中,鄱阳湖区的很多县市从2003年起大规模种植杨树。杨树属于速生林木,可以给地方政府和造林者带来可观的收入。

但是,杨树犹如抽水机,会掠夺其它生物所需的水,给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而且,树种过于单一可能带来严重的病虫灾害。因此,发生在湖洲滩地的这股杨树种植热潮,让不少专家感到忧虑。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鄱阳湖索要无度,致使母亲湖伤病累累。唐代诗人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写下了“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The fishermen returned home in the evening, their songs drifted along the banks of the Poyang Lake.)的诗句。但如今,鄱阳湖内的鱼类资源减少,渔民的收入大受影响,人们恐怕很难有这种心境了。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鄱阳湖区的生态观念已经开始转变。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要求切实保护好鄱阳湖的“一湖清水”。当月下旬,江西省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决定开展鄱阳湖生态环境专项综合整治行动,制止乱栽树等行为。据了解,目前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栽种的杨树已经基本上被铲除。

对于鄱阳湖的保护而言,仅靠铲除一些杨树,是远远不够的。是否能保住“中国最后一盆清水”,我们只剩下最后的机会。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重复其它地区污染环境的老路,是摆在江西省乃至全中国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李泰格, 驻北京的环境与科学记者,擅长深度报道。1997年获四川大学工学硕士;2003-2004年,获Knight科学新闻奖学金资助,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