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

亚洲中南部的水争纷

环境污染和水源短缺正威胁着亚洲中南部地区人民的生活。然而迈克尔•瑞纳认为,国际社会的努力能够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的办法。
中文

可用水的数量和质量在亚洲中南部地区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能够获得纯净的饮用水是一个主要的目标。然而,这一目标却远未实现。其中很多问题的关键就是缺乏有效的管理。

很多地区已经遭受着缺水之苦。近期的研究估计,在人口稠密的印度河流域地区,年人均拥有水量大约仅为1000立方米。而气候变化将使这一情况更加恶劣。

该地区所面临的水资源挑战虽然不一定会必然引起武装冲突。但是,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缓解, 它们将会对人类的安全造成威胁,并且还会引起各团体间的纷争。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一直以来缺乏合作的解决方式,体制结构也不健全。然而,合作却是该地区在未来数年甚至是数十年内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关键所在。

阿富汗有至少80%左右的人口依靠农业及相关产业为生。阿姆河盆地肥沃的平原占阿富汗水浇地面积的40%。然而,由于修建的引水沟渠质量低劣,导致水量损失高达70%。自1999年开始的连年干旱更导致南部及东部地区耕地面积的大幅减少。

加之长达三十余载的武装冲突使得大部分的人口流离失所、失去耕地、灌溉系统受损。在干旱和洪水的接连打击之下,再加上当地人慌不择路的应对战略,最终导致阿富汗的自然环境、水资源及农业基础设施严重退化。英国乐施会统计,最近几年,农业总产量下降了一半,农村人口生计的损失导致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季节性或者长期性粮食缺乏保障困扰着数百万的阿富汗人。 再加上饥饿,这种种令人绝望的境况导致当地冲突频发。由于对废弃物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并且缺少先进的卫生设备,水源污染已经对公共卫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一份2003发表的联合国评估报告认为,只有不到12%~23%的阿富汗农村人口能够用上安全的饮用水。

在更大范围里,阿姆河的其它国家也囿于这些看似无法调节的利益而无法自拔。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都对阿姆河虎视眈眈,不仅想利用这条河流来灌溉农田,还想利用它来发展水电事业。而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这条河流来浇灌他们的棉花、稻谷和小麦。

位于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尽管有着相似的经济利益,但是两国的关系却矛盾重重。而2010年土库曼斯坦方面打算在卡拉库姆沙漠修建人工湖 的计划则有可能会进一步加深两国由于共用图亚姆允水库附近的灌溉系统而产生的摩擦。

冬天,上游的塔吉克斯坦为了发电供暖而开闸放水,经常导致下游地区的洪水及基础设施的损坏。而夏天,却在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最迫切需要灌溉用水的时候关闸蓄水。

这些国家都无一例外地计划扩大其取水量,而这有可能会加剧这一地区的紧张形势。例如,塔吉克斯坦打算完成苏联时期的瓦赫什河水电项目的计划就使乌兹别克斯坦担忧不已。因为这样一来,不仅会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夏季灌溉用水造成潜在影响,而且还会导致其向邻国销售天然气的收入(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力)的减少。

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大面积灌溉需求对印度河流域的水资源也造成了沉重的压力,其用水量占可供流量的90%左右。超量取水以及低效灌溉技术导致地下水位的急剧降 低,湿地面积的减少,以及耕地的盐碱化等问题。未来海平面的上升使得沿海地区被海水淹没的风险日益增加。气候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导致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急剧减 少。据预测,到2020年,巴基斯坦的年人均可用水量将下降到极为危险的800立方米。

据估计,已有四千万到五千五百万的巴基斯坦人无法用上安全的饮用水。然而,政府的军备开支却是其在水源及卫生设施等方面开支的47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显示,在巴基斯坦,只有2%的城市拥有污水处理设施。而这些城市中,仅有不到30%的污水能够得到处理。水质污染是巴基斯坦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

该地区对水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不仅导致了一些超越国家边界的问题,同时还使国家内部冲突不断。印巴两国签订的一份重要协议,《1960年印度河水资源条约》对印度河及其东部支流的河水进行了划分。然而,印度方面在克什米尔开展的包括巴格里哈水电大坝吉萨冈戈水电项目,以及图布尔航运工程在内的一些有争议的项目在提醒人们,两个邻国之间关于水资源的分歧远不像表明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对印巴两国而言,重要的是加强用水管理,确保通过外交渠道而不是动用武力威胁来解决两国在水源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气候变化,中亚以及南亚地区所面临的挑战将会骤然增加。到本世纪中叶,温度的升高,以及水资源压力的不断增加有可能会导致粮食产量减少30%。亚洲中部地区雨量和径流的减少将会导致高温应激反应、干旱、和沙漠化的增加,并引起人口迁徙数量的上升。然而,针对这些情况,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缓解和应对办法。

兴都库什-喀喇昆仑-喜马拉雅冰川的消融还将给数以百万计的人民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些山脉变暖的趋势要远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据报道,三分之二的喜马拉雅冰 川正在缩小。假以时日,下游径流水量将会减少,并且导致水利发电受到影响。同时,粮食及棉花等商品的产量也会减少。进而导致贫困增加,以及社会差距加大。

季风模式也将发生显著的改变。到本世纪末,南亚、东亚、及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季风的强度将会增加,而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南部地区的降雨量将会减少20%。沿海低洼地区所遭受的猛烈的风暴潮袭击以及海水的入侵迫使人们从卡拉奇这样的城市中心迁出。喜马拉雅各地以及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的洪水预计也将有所增长。

基础设施维护,提高用水效率,以及抗旱作物多样化等问题急需国际援助的资金支持,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需要现有的资金对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优先进行资助。以阿富汗为例,据乐施会观察,在过去的六年里,援助国在农业项目上的直接投入还不到3亿至4亿美元,仅为该国受捐总额的一小部分。

后苏联时期形成的中亚地区水资源管理体系由于一直受到相互间的利益冲突、猜忌、以及不愿合作等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正常运转。然而,过去几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加强了其对中亚地区事物的介入,并开展了一个旨在促进该地区各成员国间合作的项目。该组织的水事协定还为水资源的跨国合作提供了法律构架。尽管目前为止,仅有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个国家签署了地区性协议。包括环境与安全组织东西研究所在内的其他机构也开展了各自的项目,从而促进该地区的合作。

尽管挑战重重,然而条条大道通罗马。其中最为迫切的需要就是改善水资源的使用效率。阿富汗能源水利部希望, 到2015年,能够将其水资源使用效率提高45%。与此同时,随着巴基斯坦雨水灌溉谷物产量的提高也将有助于缓解用水的整体压力。同样,他们的邻国能够而 且必须提高各自的用水生产力。增强流域管理、雨水收集、城市节水、卫生设施投资、以及更加统一的规划等措施更是至关重要。

该地区各国 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轨迹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他们需要将重点落实在针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上。在改善其处理不断恶化的水资源短缺及气候影响的机构能力的 同时,增强环境、社会、经济、及政治等方面的适应能力才是关键。尽管水资源问题的跨界合作益处多多,但是,如果没有第三方公正、创新的推动,这种合作将无法实现。


迈克尔•瑞纳,华盛顿世界观察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布鲁塞尔环境安全研究所高级顾问。

本文全文首次发表于挪威和平发展中心。

首页图片来自 I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