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生活方式正令西藏的垃圾急剧增加。青藏铁路修建以来,游客和外来经商人员蜂拥而至,不可自然降解垃圾比重越来越大。
中国一些环保人士呼吁用青藏铁路把沿途不可降解的垃圾运出来,在他们眼里,“垃圾袭藏”已是刻不容缓的环境问题。
今年2月中旬,环保NGO“绿色江河”的熊杨去西藏考察垃圾问题,他发现,拉萨、日喀则这些大城市有垃圾处理标示,以及铁皮屋、大卡车斗等垃圾收集点,当地人都知道有垃圾填埋场。但熊杨说:“垃圾没有进入那些设施,大部分属于乱扔。”
在中尼边境的聂拉木县(下辖樟木镇),熊杨刨开路边白雪,特别是在垃圾箱附近,看到的是一堆堆垃圾。一些牦牛找不到食物,开始在塑料袋、纸盒堆里刨食。一些鸟也飞到这里觅食。
在前往樟木镇的盘山公路边,有一条小河,清澈的河水旁到处是垃圾。当地运输垃圾的司机告诉熊杨,他们也会把垃圾倾倒在这里。
早在2001年从事藏羚羊保护活动时,“绿色江河”会长杨欣就发现,沱沱河畔的垃圾在悄悄增多。他们当时在长江源纪念碑旁组织了“我们只有一条长江”活动,邀请政府部门、当地居民参加沱沱河畔捡垃圾活动,希望能唤起关注。
“当时垃圾量不大,在河边就是点缀,可降解的占1/3左右。”杨欣说。
但青藏铁路开始修筑后,数十万工程人员进藏。随之而来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前,牧民生活垃圾主要是食物残渣等,随便倒掉,能够被自然降解。但是,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不可降解垃圾增多之后,传统垃圾处理方式已无法对付。
2003年,“绿色江河”在青藏公路沿线首次进行垃圾调查。杨欣说,“当时还没有垃圾箱、填埋场。”
调查报告递交给了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政府。两地政府给予客气的致谢和认可,表示会进一步改进,希望“绿色江河”保持关注。
2007年青藏铁路开通之后,“绿色江河”再次进行了大规模调查。还聘请了国内顶级固体垃圾专家参与调查报告评审,希望专业的报告能打动政府部门。
报告考察的6个居民点,白色污染和粪渣露天散堆现象尤其严重。这些垃圾主要来自商店和餐饮店,自然降解困难,易随风飘飞,向草原深处扩散,对野生动物和家畜 构成威胁。各居民点均没有统一规划建设的垃圾填埋场,情况较好的地方也只是采取用挖土机挖一个大坑来倾倒垃圾,更多的是随意散倒。
杨欣说, 他们2007年的调查报告首次提出利用青藏铁路,把沿途不可降解垃圾运到格尔木进行处理。因为进藏火车经常满员,但出藏时会有空闲车厢,可以用来装载垃圾。
“绿色江河”将报告递交给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政府、铁道部、青藏铁路公司和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
去年,“绿色江河”收到了青海省环保厅的复函。函中介绍了海西州垃圾填埋场及环卫设施建设项目,包括建造两座使用年限为15年的垃圾填埋场,以及垃圾收集桶和中转站。但没有提及“铁路运垃圾”的建议。
杨欣自己去找铁路部门商议,铁路部门挺高兴,同意这样做。但是,他们只能负责运输,没有办法负责收集和处理。他去跟格尔木市政府协商,“市政府响应不强烈。”他说。
西藏之行后,熊杨忧心忡忡 :“青藏高原是全球‘第三极’,高原环境很敏感,同样的垃圾问题会比在平原造成更严重后果。”
但让他高兴的是,已经有更多人士在关注高原垃圾问题。近期,中国著名企业家王石筹备再次登珠峰,计划在上面开展捡垃圾行动。
熊杨为这次行动的垃圾处理写了策划方案。他希望王石备受聚焦的形象,能唤起更多人对高原垃圾的关注。“我建议一些企业去帮助当地建一些设施以收集、处理垃圾,把一部分有害垃圾,如医疗垃圾、电池,送到附近的城市集中处理。”
不过杨欣说,青藏沿线的垃圾比较好办。但是广阔高原上分散住着许多牧民,如何帮助边远牧民处理垃圾,是他们今年的主要计划。“我们要尽可能发挥小型垃圾填埋场的作用。”
何海宁,《南方周末》记者;郭海燕,《南方周末》实习生。
原文发表于《南方周末》3月25日,经“中外对话”编辑修改。
首页图片来自 Life Sciences at Urb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