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十分之七的面积被平均深达4公里的海水所覆盖。而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却很少考虑这点。海洋在人们的脑海中要么是连接各个大陆板块的贸易航路,要么就是供我们打捞海鲜、倾倒垃圾的场所。纵观人类的历史,我们对海洋从来都是予取予求。海洋不仅满足了我们的这些要求,更是提供了很多我们之前甚至想都没有想到的需要。例如,我们呼吸的氧气中有大约一半来自海洋。仅凭这一点,我们也不能继续对海洋的变化坐视不理。
人口数量在过去百年里的快速增长、工业活动和消费规模的高速扩张使海洋快速地发生着变化。其速度之快,不仅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恐怕更是自6500万年前恐龙大灭绝后绝无仅有的。而导致这种变化的罪魁祸首就是人类。
当然,变化也带来了机遇。过去十年,北极海冰的不断消融已经将八十万年以来各据一方的太平洋和大西洋连接了起来,同时还带来了数条新的贸易航道和石油天然气资源。但是,与变化接踵而至的还有巨大的挑战。如果人类社会和各国对这些挑战坐视不理,不能如专家所说的施行海洋新政的话,这些挑战终将会让我们付出比收益多得多的代价。(请点击《书评:海洋前景堪忧》阅读这些专家和海洋保护生物学家卡鲁姆·罗伯茨的专访)
那么,何谓新政? 过去百年间,过度捕捞和污染等人为压力让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大幅减少,而且减少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对于地球而言,海洋的影响不容小窥。因此,受这些损失影响的不仅仅是海洋生物,人类生存本身也会因此而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从过度使用和滥用转向有效管理与理性开发相结合,才能安然度过这场不断恶化的危机。海洋生物学家建议至少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 减少大部分生态系统的渔获压力(至少普遍降低一半左右),全面禁止800公尺以下水域的打渔作业;
* 在大部分海域逐步禁止使用拖网、捞网等破坏性捕鱼装置;
* 扩大保护区面积,将海洋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纳入保护区的范畴。保护区网络不仅必须包括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以及拥有众多特殊生命形式的地区,还必须包括有可能长期作为规避气候风险压力的地区;
* 降低有毒物质和塑料污染物的流入;
* 将海洋“垃圾带”、海岸、海底的塑料垃圾清理干净;
* 减少营养物质和沉积物的流入;
* 使沿海湿地面积不再减少,将那些受栖息地流失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恢复原貌 ;
* 沿岸保护和修复过程中尽可能采用“软性”工程手段(采用天然生物材料,而不是混凝土材料);
*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改用无污染、可再生的能源。
海洋所面临的所有挑战中,过度捕捞是最为严峻的一个。与百年之前相比,人类的食用鱼数量已经减少了十分之九。渔民不得不到更深远的海域打渔,捕捞手段的破坏性更大。其结果就是彻底破坏了鱼类种群的恢复能力。
海洋所面临的另外一个严峻挑战就是污染。每天都有大量的污水和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流入沿海水域,引发有毒藻类“赤潮”的发生和海藻的大量繁殖,使原本健康、富于生机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不仅如此,人类还向海洋中大量倾倒汞(大部分来自煤炭燃烧)、溴化阻燃剂等致癌物质和有毒物质。这些物质渗透进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最后再经由食用鱼进入人体。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其速度甚至超过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年前所做预测的上限。也就是说,到2100年,海平面整体上升高度将有可能超过一米。沿海低洼地区不仅有着世界上最为肥沃的耕地,还有很多人口众多的城市。而海平面上升将使亿万人口流离失所,给人类的粮食供给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而海底生物也同样面临着威胁。1998年,印度洋海水温度升高,导致四分之三的珊瑚死亡。这就好比是亚洲大陆四分之三的森林在一年内全部枯萎死去。可是,这一事件除了海洋学界的专业人士之外,似乎并没有谁关注。而到本世纪中叶,像1998年这样的炎热气候将很有可能成为一种常态。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很大一部分被海水溶解。溶解的二氧化碳会引起海水的酸化。如果这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的话,海洋就能够对酸性的轻微变化进行调节,我们也就无需担忧。但是,人类二氧化碳排放所导致的海水酸化速度是自然过程的50多倍。这一速度是过去5500万年、乃至地球诞生以来从未有过的。海水酸化的后果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像珊瑚这样的石灰质结构很有可能会受到破坏,从而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灭顶之灾。
当大多数人都用悲观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却这样说道:“很多人宁愿稀里糊涂地死去,也不愿明明白白地活着。实际上,他们也确实是这样混沌于世的。”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为了我们的孩子以及子子孙孙能够拥有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我们应该怀抱希望、怀抱信心,直面这样或那样的挑战。那么,就在今天,世界海洋日的这天,让我们起航吧!
卡斯帕•亨德森,环境问题获奖作家和记者。
翻译:东峻
图片来源:Cara StHil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