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

中国钢厂废址污染缺乏治理

中国大量钢厂倒闭,其废址污染问题浮出水面。钢铁厂留下的众多棕色地块影响着居民的健康。
中文

自2011年以来,中国钢铁行业便开始陷入了危机,全国各地众多钢铁企业纷纷破产。唐山市也不例外,作为河北省第一大钢铁城市,其超过7000万吨的产能几乎是全省钢铁产能的一半,占全国产能总量的1/10。

炎炎烈夏,唐山钢铁连遭“寒冬”,一度蔚然成风的产业如今黯然失色。目前,全市的中小型钢铁企业绝大多数已关停歇业或濒临倒闭。产业寒冬无疑将引发连带的经济和社会后果,然而更深远的影响恐怕是在环境领域。

污染场地专家表示,钢铁企业是目前中国污染场地的重灾区,而显然这种特殊、重点产业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钢铁生产加工的选矿、原料堆放场、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环节,也给土壤、地下水带来严重污染。

大量研究表明,钢厂关停后,空气污染会有所消弱,但地下水、土壤等长期形成的污染场地并没有随着钢厂倒闭而消失,周边区域群体的健康风险仍与日俱增。目前国家尚未勾画出全国钢铁废址污染地图,更谈不上治理修复。“问题”地区已涉及到北京、河北、辽宁、湖北、浙江、重庆等钢铁密集城区,以点面状分布。

首钢技术研究院的工程师张建红通过对首钢旧址的场地取样调查,2011年撰文总结出不同场地区块的污染成分:原料场的重金属为中度污染;烧结区块的碱金属、二噁英为中度污染;焦化区块的多环芳烃、二噁英为重度污染;炼铁、炼钢、轧钢等区块的铅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酞酸酯类化合物为中度污染。

中国每个钢铁城市几乎都有技术规范,例如唐山市政府也要求企业按照《钢铁企业污染治理技术要求》,在原料堆存场、烧结及球团工艺、炼铁、炼钢工艺、轧钢工艺各个环节上,从环保上和工艺设备两方面均提出了高要求,但实际上形同虚设。

钢铁行业知情人透露,企业一方面在环保上采取游击战,遇到突击检查时设施设备运转正常;另一方面在设备采购方面上也有猫腻——上报设备全部是高标准,实际采购时却选择价格低、环保效能低的设备。

长期以来,中小钢厂未建立污水处理厂,甚至没有污水储存池,即便在工艺环节可以循环中水回用,但无法做到工业废水的零排放,最终直排村里的干渠、池塘,进而污染地下水。在唐山,丰润区东马庄、小屯村的水源地疑遭污染,却无人过问。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赵珂,对钢铁企业污染地下水有长期的研究,他说,钢铁工业废水中危害最大的主要是焦化厂和冷轧工艺产生的废水,其中包含酚、氰化物、重金属、酸、碱等有害物质。废水可浸透进入地下水,从而污染钢厂周边生活饮用水源

癌患高发

研究生态环境与污染防治的新余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叶安珊,在2009年做过钢铁工业环境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与癌症发病率关系的研究。她以一座有50年以上钢铁冶炼史的小工业城市为样本,研究表明,钢铁厂附近采样点2003年—2007年年均癌症发病率176.7/10万,高于全市2005年癌症发病率160/10万;2003年至2008年间,癌症发病人数逐年快速增长。

2006年,中国地质大学对湖北省某钢铁厂工业区周边进行铅污染调查。结果显示,周边居民体内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铅等重金属污染,这与当地人较高的“血铅”病例相吻合 。通过人体尿样来分析人体健康的研究,在各类科研论文中亦不少见。2012年8月,合肥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姚登攀撰文指出,通过某钢铁公司2009年、2011年两年度职工体检的尿隐血阳性率分析,阳性病例增多

唐山市的小屯村和东马庄村的卫生所医生说,近十年来村民患癌的几率激增。现在每个村里还至少有十多个癌症患者。患者平均年纪不大,30多岁的也常见。

目前还没有医学、科学机构对当地该现象系统分析,也没有确凿证据来锁定钢铁企业与健康的联系,但生活的经验让村民们深信这是小钢厂污染的后果,因为周边仅有小钢厂这一污染源。

难题待解

钢铁企业废址污染的问题难以解决,比如北京首钢原址污染严重,涉及面积过大,整个厂区8.56平方公里目前还没有摸底普查结束,彻底修复至少10年以上。再比如位于大渡口区的重庆钢铁集团2011年已启动搬迁,遗留的废旧厂址尚未有修复时间表。

随着中国对钢铁产业的宏观调整,升级落后产能已成大势所趋。环保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司长刘炳江在6月底的会议上表态,十二五期间“死磕”钢铁业,后续整治毫不手软。

其次,地方政府的应对之策也变相推动了更多污染场地的产生。目前,包括河北、山西在内的诸多省份,对小而散的钢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已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产业变革之后将出现更多的污染废址。

中国时下尚没有给钢铁废址如何修复、风险评价做足准备。但国际经验也许可供中国镜鉴。

参与众多国际项目的AECOM中国区棕地治理与再开发总监彭勇说,国外的钢铁企业也都存在于市区和城郊,虽然这些厂区面积要比中国小很多,但也面临着污染问题。

但国外的治理思路与中国明显不同。一方面,国外针对场地做出风险评估之后,分成轻重缓急的等级,进行分期治理。而中国尚在起步阶段,接受这一思路需要时日。另一方面,国外对于公众诉求有很高的重视,一旦接到周边公众的反映,政府立即牵头相关单位来解决问题, 而中国在这一问题上还十分被动,视反映问题者为“眼中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