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于9月12日上午发布,目标是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和15%。计划经过五年努力,实现“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
这份计划从2013年春末开始进入讨论,被称为“大气十条”。在长达数月的制定酝酿中,河北省对1亿吨标煤削减目标的“讨价还价”一度成为众议焦点。
计划列出了33项措施,包括进一步鼓励新能源汽车、力促燃油升级、全面治理燃煤小锅炉等、三大重点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
引人注意的是,除热电联产外,禁止审批新建燃煤发电项目。“在满足最严格的环保要求和保障水资源供应的前提下,加快煤制天然气产业化和规模化步伐。”
面向2017年的更多量化目标包括: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降低20%左右;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到2015年,新增天然气干线管输能力1500亿立方米以上,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
但绿色和平认为,政府决心可嘉,但北京市在未来五年内PM2.5浓度下降25%的目标无法完成。
经过情景测算,绿色和平煤炭与能源项目认为:如果北京要实现在2017年下降25%的PM2.5浓度,需要在未来五年京津冀地区煤炭总量削减8000-9000万吨,同时将山西、内蒙未来的煤炭消费年增速控制在2%以内。但目前北京和周边各省发布的控煤总数,还达不到这一水平。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黄玮主任说,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根源在于对煤炭消费的过度依赖,通过控制煤炭消费来抑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扩张以及其带来的大气污染,这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可以起到关键作用。 “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在《行动计划》中,只说要控煤,但并没有真正提出有约束性的煤炭减量目标,只是留给各省自行承诺,这最终可能会令空气质量改善的效力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