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

书评:一部环保局长的雾霾小说

这部出自环保官员之手的小说,再现了环保工作的尴尬处境,所以被一些环保官员视为“工作指导手册”。在不少普通读者眼里,它又成了“防霾生活指南”。
中文

李春元有两重世界,现实的和虚构的。

现实中,他是河北省廊坊市环保局副局长,还是当地分管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官员之一,廊坊是中国雾霾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在这块市区距离北京天安门广场仅40公里的土地上,他是对空气质量最敏感的人之一。

虚构的是他笔下的世界。2014年,他出版了一部环保小说《霾来了》,人物角色都跟雾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有政府官员,也有生活在霾中的普通人;既有官场中的纠葛,也有普通人的困顿和思考。

对李春元来说,建立虚构世界相对容易,他可以自由地编织情节甚至掌控霾的踪迹,这给他带来相当大的成就感。而现实里,这位环保官员深感,跟霾的斗争,每前进一步,都要使出浑身解数。

小说是需要矛盾和冲突的。《霾来了》开篇就抛出一个针尖对麦芒的场景。

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E县环保局局长吕正天正式出场是和胡姓县长的一次争吵。起因是县长想把一笔给环保局治理污染用的预算,挪给安全生产管理局盖大楼,而吕局长顶了胡县长这个提议:“污染这么大,霾这么重,咱不能光要政绩不要命了。”

按照李春元的情节安排,吕局长被县长“吊”起来了,连家也悄没声儿地搬走了,离开了令他失意的E县。

李春元称,小说里每个人物的命运,都是经过他精心设计的,有很强的寓意。吕局长遭遇的不顺,在他看来,正是现实中一些环保局长官场处境的写照。

李春元从部队转业到廊坊环保局副局长岗位是在2008年。上任后的第一课就让他感受环保局长不好当。那是在一场全国地市级环保局长岗位培训讨论会上,各地环保局长围坐在一起,相互大倒苦水。议论着环保局长经常被问责、环保局长位子坐不稳,等等。听了这些“苦水”,李春元当时凉了半截,心想:“完了完了,进错门儿了。”

在这部环保官员创作的《霾来了》里,无论是正直敢言的年轻环保局长,还是在环保岗位上耕耘30多年的老环保局长,都被作者赋予“奉献担当”的精神品质。这也可以解释他创作这部小说的部分动机——为优秀的环保局长代言,当然也包括些许“诉苦”的成分。

不过,在虚构世界里获取的精神满足,并不能安慰现实里的焦灼情绪。现实经验告诉李春元,在人们早已不避讳谈论环境污染的当下,环保局长这个位置却长期以来像个“烫手的山芋”。

地方环保局长两三年一茬儿地换,有的空出来一时半会儿还接不上人。有人宁愿调到边缘科室,甚至降职也不愿意干环保。

而环保官员头顶上压着“仕途天花板”,甚至有人说环保局长是仕途的终点。李春元翻出一本环保部主管、中国环境报社主办的内部刊物《新环境》,其中一篇报道里统计了这样一个数据:20年来,99%的卸任厅局长没能从这一岗位上获得升迁。

虚构世界里,吕局长被县长架空了以后,找个他的继任者成了县里的难题,这也令堂堂的胡县长觉得很没面子。

胡县长把环保局的3位副局长找来谈话,指定每个人主持环保局工作1个月,考察一下,看谁优秀,让谁接任。

其中一个被考察的副局长叫任京。当月,胡县长拉来了一个项目,要在县城边儿上批块地,建个化工厂。县政府办公室通知任京去开会,但他借口高烧住院输液,让环评科长替他去开会。

魔幻的情节发生了。环评科长把看大门老马头的电话给了县政府。在胡县长亲自主持的办公会上,议题就一个:各部门签字、盖章、走人。按照环评科长的要求,西装革履的老马头带着公章按时到会,按要求签字,按要求找对了盖章的地方,任务完成得很出色,仅用半个小时项目就批定了。

没想到,事后第3天,C市市长到环保局检查工作时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在E县上报的某化工厂审批项目表上,不仅是环保局,土地局也是一样,两个单位盖的全是收发室收讫邮寄物品的证明章。

读到小说的这个段落时,江苏省环保厅政策法规处的贺震会心一笑。当然,这个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情节纯属虚构,李春元也说:“看门大爷盖公章是艺术化的夸张,现实生活里没有发生过。”

不过,贺震读出了夸张背后的现实意味。这位在环保部门工作将近10年的环保人评价《霾来了》:“抛开文学创作水平不谈,这部小说里很多情节都反映了现实。从环保工作角度来说,内容也比较专业。”

这是李春元、贺震以及更多环保官员不讳言的现实生态:有些地方领导决定上的项目,如果有环境问题,环保局坚持不同意,有可能被换岗甚至受处分;而想保住位子,则要服从上级领导的意志,触碰环保底线。

李春元坦承,现实比他的虚构世界要丰富得多。这位长年做宣教工作的官员深谙表达的分寸,而身边的人时常比他还要谨慎。李春元的小说初稿都是手写,每次写完一点就找同事打成电子版。作为小说的第一批读者,经常有人提醒他:李局长这个是不是写得太猛了?他吸纳民意,“再往回收收”。

尽管如此,李春元还是感觉“得罪人是难免的”。他生怕有人对号入座,小说里的地域名称也用字母代替,“但还是会有人对号入座”。

无论是虚构还是现实,这两重世界的时代背景相同——霾来了。

2012年,李春元在环保副局长任上的第4年,PM2.5从一个专业名词变成街知巷闻的热点话题,“霾”字也随即成为最热的汉字之一。

霾是当仁不让的主人公,弥漫在小说里的各个角落,而现实源源不断为作者提供创作资源。有处细节看上去颇为夸张——市区内近期连续发生数起蒙面人借雾霾深夜入室盗窃案。李春元称自己正是从现实里获取的灵感。某地前段时间有家工厂被盗走一枚放射源,分管辐射工作的李春元调来监控视频一看,偷盗的人脸上蒙着面,刚好这天雾霾重,监控画面也雾蒙蒙的,看不清楚。

李春元写完这部24万字的长篇小说只花了100多天时间。他平日衣兜里总装着撕下来的台历纸,在空白页上随时想写就写。有时,他走在路上,突然想到什么,就趴在路边的垃圾箱上写起来。他特意强调一个细节——廊坊街边的垃圾箱是平面的,“环卫工人擦得很干净”。

按照李春元的计划,要写完环保小说三部曲。他已经想好了第二部的名字——《霾之惑》。他不断往虚构世界里填充情节,大致设想《霾之惑》的背景是当下环保工作前所未有的新形势。


原载于《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