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

京津冀PM2.5达标路线图

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要在2030年降到国家标准,即35微克每立方米,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结构转型是必由之路。
中文

这份由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和中国清洁空气创新中心合作完成的报告题为《京津冀如何实现空气质量达标?–基于情景分析的京津冀地区PM2.5达标情景研究》。 “这是首次通过具体的数字,明确PM2.5达标的路线图。”清洁空气创新中心主任解洪兴说。

报告模拟了该地区在当前基准情景(2013年)、最佳技术情景(基准情景加强化末端治理)和强化情景(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交通排放治理和末端排放控制四管齐下)下,PM2.5浓度的变动趋势。

分析结果显示,即便最佳技术情景也无法保证PM2.5浓度达标。该情景模式所规定的减排措施包括企业环保设备全面升级改造、淘汰落后炉型、减少挥发性有机物VOC排放70%以上。在这些措施驱动下,该地区平均PM2.5浓度仍将保持在40微克/立方米以上,高于35微克/立方米的国家标准。只有在强化情景下进行全方位的严格治理,才能保证区域全部达标。

按照强化情景,河北、天津的钢铁、水泥和平板玻璃等重工业必须要限制发展甚至降低产能。如河北的钢产量需要控制在1.2亿吨,水泥产量不能超过7千万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河北省两种产业2014年的产量分别为1.85亿吨和1.07亿吨

与此同时,煤炭占一次能源比例需从现在七成以上降到约三成。天然气、调入电力和可再生能源比例都需以超过目前力度三至四倍的幅度上升。在此情景下,全区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13年的基础上减少近五分之一。

清洁空气创新中心王丽莎博士告诉中外对话,情景条件是根据现有政策和技术等进行评估的。如交通减排和工业排放末端治理,基本都有技术可依,是否实现要看技术采纳和应用情况。而产业和能源结构转型,要看经济发展情况。

京津冀三地差距很大,转型难度不一。据2014年统计数据,北京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比重已接近80%,天津近50%,河北只有37%。报告作者之一,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退,已经说明一家独大的产业布局抗压力小,风险抵抗力弱。“服务业包含着医疗、金融、科技服务等,从整体来说还有很多发展空间。”他说。

河北对重工业依赖较大。过去两年,河北雾霾治理虽然初见成效(河北省政府发布数据表明2015年PM2.5浓度比2013降低28.7%),因为减产和关停落后企业导致的工人失业问题也开始凸显。姜克隽认为煤炭行业减产不能一蹴而就。

根据能源研究所意见,京津冀三个地区有不同的发展定位:首都北京将发展具有全国和国际中心性质的都市产业,如大学教育,科研,互联网,生物科技等;天津主要发展城市工业、服务业,如高端制造、科技产业化等,同时依托港口优势;河北主要发展以本地服务为主的服务业,同时向北京和天津提供乡村旅游、农产品,以及生态居住区等。

报告还指出,京津冀空气污染治理必须和周边地区联动。京津冀周边地区如果维持现状,即使京津冀地区采取强化情景模式,也不能实现空气质量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