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

1952,伦敦呼吸之痛

到底是什么令1.6万人丧生于一场大雾?学者彼得·托尔谢姆为我们复盘了65年前的伦敦烟雾事件。
中文
<p>1952年的伦敦雾霾造成1.6万人死亡,相当于二战期间死于轰炸的人数的一半。图片来源:LCC Photograph Library, <a href="https://collage.cityoflondon.gov.uk/">London Metropolitan Archives Collection</a></p>

1952年的伦敦雾霾造成1.6万人死亡,相当于二战期间死于轰炸的人数的一半。图片来源:LCC Photograph Library, London Metropolitan Archives Collection

1952年12月,一场灾难席卷伦敦。正如美剧《王冠》(The Crown)中所描绘的那样,这场灾难仿佛凭空出现,碧蓝的天空及整座城市瞬间遮天蔽日,被呛人的浓雾所笼罩。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

极低的能见度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机场关闭,铁路严重晚点,路上的司机和行人面临着交通事故的危险。和现代人不愿相信人类对化石燃料的消耗正在导致气候变化这一科学共识一样,许多伦敦人最初也认为这场雾只是自然现象,用《王冠》里的话说就是“天意”。

“异常”天气

丘吉尔曾断言这场遮天蔽日的浓雾不过是一次异常天气事件,但专家早就知道形成这场大雾的不仅只是水蒸气,还有大量来自这座城市大大小小数百万座燃煤电厂的细小颗粒物和酸性气体。对一代又一代的伦敦人而言,他们生活中供暖、烹饪、交通运输、加工制造和照明所需的能源几乎都来自煤炭(以及后来的天然气和衍生自煤炭的电力)。虽然煤炭储量丰富、用处广泛,价格低廉,却会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巨大影响,而那些终日呆在地下肮脏环境中的煤矿工人不仅会罹患肺部疾病,更会失去生命。

伦敦人口数量庞大,密集度高。由于大量使用污染较为严重的烟煤,因此数百年来,伦敦常年被严重的空气污染所困扰。虽然人们抗击污染的行动从未间断过,但大多成效不大。冬季天气寒冷、日照时间缩短,人们的煤炭消耗也随之增大,同时这些季节性因素也增加了冬季出现大雾天气的可能,因此污染问题往往在冬天最为严重。通常情况下,浓雾几个小时之内就会被风或阳光驱散,但有时也会经久不散,越来越浓。这时候,每一位伦敦居民都会受到影响,无一幸免。大雾除了使能见度降低至仅几米,还会让很多人感到呼吸困难,医院就诊人数陡增,死亡率也一路飙升。

当天灾遇上人祸

然而,1952年席卷伦敦的这场大雾其严重程度是这座城市900万居民前所未见的。这场堪称伦敦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空气污染事件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不幸地由多种因素在极为罕见的条件下共同作用形成。那么这些因素都有哪些呢?可以肯定的是,季节和天气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大雾来袭时恰逢冬至前后,也就是说,当时日照时间极短,而寒冷的天气也导致雾霾持续时间更久。大多数时候,这在11月到来年的1月份在伦敦很常见。


二战后,英国政府宣布煤炭不再实行配给制,民众纷纷囤积煤屑,燃烧起来毫无节制,煤炭消费量剧增。图片来源:LCC Photograph Library, London Metropolitan Archives Collection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气象因素是1952年12月间伦敦连续数日寂静无风,再加上遭遇了强温逆增(又称“反气旋”),就仿佛是有一个盖子盖在了城市上空,烟囱排出的烟无法向上进入大气层,也不能随风扩散至郊区。这些烟气弥漫在街道上,和那里潮湿的空气混合形成一种有毒混合物:雾霾。由于能见度降低、温度下降,人们不得不燃烧更多煤炭用于取暖和照明,从而进一步加重空气污染。

丘吉尔起初坚持认为这是一次与人类活动无关的极端自然事件,政府也无能为力,但他很快就认识到,由于烟雾中含有煤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当年忽然暴涨的煤炭消费量正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一系列巧合因素中的最后一环。1952年的英国还未彻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和债务危机中恢复,包括煤炭在内的许多必需品仍实行配给制,但就在这场臭名昭著的大雾来袭前不久,丘吉尔政府刚刚宣布等级最低也是污染最高的煤屑不再实行配给制。在官方的鼓动下,民众纷纷囤积煤屑,燃烧起来毫无节制,煤炭消费量剧增。

灾难激发治理行动

正如《王冠》中所描述的那样,随之而来的浓雾让无数伦敦人难以呼吸,医院人满为患,药物却几乎无效。数千人死于窒息,还有一些人则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因为能见度过低而死于车祸意外。确切的死亡人数已无从知晓,但雾霾发生那周,伦敦的死亡人数远高于之前的一周,之后好几周的死亡人数也远高于正常值。这场雾霾造成的总死亡人数可能高达1.6万人,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死于轰炸的人数的一半。灾难后的政治危机迫使政府对伦敦、乃至整个英国的空气污染问题展开调查,成为促使1956年通过《空气净化法案》的重要催化剂。

但当时大多数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每年因长期接触空气污染而死亡的人数要远高于1952年那场灾难造成的死亡人数。从整个国家来看,与其他煤炭依赖度较低的国家相比,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到英国民众的整体寿命甚至都有可能会因此而缩短。时至今日,全球两个最大的国家也因煤炭和汽油消耗而不得不面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而半个多世纪之前伦敦的遭遇就是前车之鉴。有毒空气连续数日、甚至数周占据新闻头条,令人震惊,但更大的危险在于数百万民众每天都在接触空气污染,这种污染日积月累,虽不易察觉,却是致命的。

作者彼得·托尔谢姆的《发明污染:工业革命以来的煤、烟与文化》已出版中译本,英文原著可见Amazon.

翻译: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