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年冬天,南北供暖政策的差异都会成为中国民众热议的话题。
20世纪50年代,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出以秦岭、淮河一线(一月0℃等温线)为界划分南北,此线以北为北方集中供暖区,由政府提供集中供暖设施、并保证高额补贴甚至免费的煤炭供应;而此线以南不实行集中供暖。
“淮河政策”延续至今,已经超过半个世纪。数以亿计的北方城市居民享受了稳定且可负担的供暖服务,南方居民则只能采用空调、电取暖器、电热毯等手段过冬,并且没有补贴。有没有暖气,甚至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工作城市的选择。
不过,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近日公布的一项研究,享受了温暖冬天的北方居民同时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健康代价。
“淮河政策”的健康代价
该研究指出,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烧煤供暖,造成空气污染、引发健康问题,生活在集中供暖区的北方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要比南方减少3.1年。
这份研究由来自美国、以色列和中国香港等地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定量分析了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与预期寿命之间的关系,而研究的变量正是中国供暖“淮河政策”的南北差异。
研究人员从中国全国疾病监测系统中抽取了2004年到2012年的死因调查数据,并结合从八十年代至今中国的空气污染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证实了“淮河政策”对PM10(直径比PM2.5大的细颗粒物)浓度、预期寿命的巨大影响。分析指出,常年暴露于PM10之下,居民平均寿命明显缩短、患心肺系统疾病的可能极大提高。
根据研究,从淮河南岸到北岸,空气污染有一个陡然的增加。具体而言,在供暖补贴政策的影响下,相比淮河以南,淮河以北局部地区PM10浓度要高41.7微克/立方米,人均寿命缩短了3.1年,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增加了37%。
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野的中国供暖政策及PM10浓度的差异,其中绿色、黄色和红色分别表示低、中、高水平的PM10
供暖能源革命陡然加速
研究作者之一、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何国俊表示,研究绝不是在批评供暖政策本身,更不是进一步说应该取消集中供暖。
这份研究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但何表示,近年来,很多地区进行了“煤改气”、“煤改电”等措施降低供暖期的空气污染,这些都是积极的改变,长期来看,这些改变将带来巨大的健康改善和福利改进。
“供暖和空气污染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何国俊强调。
事实上,在工业部门的停产限产等行政手段已经快要用到极致后,在2013-2017年大气污染治理目标的压力下,中国政府的控煤行动已经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燃煤供暖部门进发。
今年九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向13个省级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清洁供暖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从这个冬天起就“加快燃煤供暖清洁化,因地制宜推进天然气、电供暖”。
到203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将从目前的每年1982亿立方米升至6000亿立方米
由于煤改电需要改造居民住房取暖终端设备,部分地区还需升级电网,此轮改造主要以煤改气方式进行。目前,北京中心城区供暖已经于11月5日实现全面燃气化,每年可减少燃煤920万吨。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地也在加班加点改造燃煤供热厂。
跟据《中国环境报》,同等重量的天然气燃烧过程排放的颗粒物和氮氧化物都要比燃煤低90%左右。在抢先完成煤改气改造的北京,今年11月的PM2.5和PM10日均浓度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55%和46%。
但另一方面,供暖部门能源革命的陡然加速也给能源供应带来了压力。据《中国电力报》报道,中国今年的天然气消费量预计比去年的1982亿立方米上涨多达17%。据新华社报道,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已经出现气荒和天然气价格疯涨。一些业界人士对中国的天然气自产和进口量能否承受煤改气的规模提出了质疑。
按照政府远期计划,到203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将从目前的每年1982亿立方米升至6000亿立方米,其中一半将依赖进口。
能源基金会北京办事处总裁邹骥11月29日在一个大气污染治理主题研讨会上则表示,从各国的历史经验来看,天然气还是一个必经的阶段,中国若选择超越它,会非常艰难。
环保部官员刘友宾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煤改气”经过专家反复论证,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大气治理措施。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大气污染很重要的原因,为了做好大气污染防治,不断调整能源结构是必须选择的一条途径,刘友宾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