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于7月3日发布了国内外期待已久的新版空气污染整治目标和计划。
此前,《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在2013-2017年间帮助中国取得了空气质量的显著改善,但该计划已过有效期。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大气治理方案覆盖更多城市且更详细,但并未提出超越已有政策的治理目标。
“大气十条”到期
2013年9月出台的“大气十条”也许是过去五年中国影响力最大的环境政策。这一计划的核心是规定重点区域2017年的细颗粒物(PM2.5)浓度必须比2013年显著降低,降幅从15%(珠三角)到33%(北京)不等。
以北京为例,“大气十条”规定该城市必须在四年内把PM2.5年均浓度从89.5微克/立方米降至6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关闭了所有的燃煤电站,还禁止周边地区居民用散煤采暖。一系列高代价甚至争议性的措施令中国首都在2017年年末交出了58微克/立方米、降幅35%的成绩单。
其他省市为了达标同样也是想尽办法。事实证明,全国三个最大的城市群(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全部超额完成了“大气十条”的目标。
不过尽管如此,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座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PM2.5年均浓度安全标准10微克/立方米。到2017年底,338座地级或以上城市中达到WHO过渡期(interim)标准35微克/立方米的也只有107座。
过去五年的成绩以及现状与理想的漫长距离,都令民众和环保人士对“大气十条”到期后中国如何打完剩下的蓝天战役充满期待。
范围扩大,目标谨慎
新发布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以下称《三年计划》)在时间上与“大气十条”承接,被普遍认为是“大气十条”二期。在主要污染物PM2.5的控制目标上,它与2016年颁布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保持一致:即到2020年,PM2.5未达标的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其中,“未达标城市”、2015年的基准线以及18%的降幅三点都值得注意。
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231个没有达到中国设定的PM2.5不超过35微克/立方米的国家标准(即WHO过渡期标准),这些城市都将受到《三年计划》的约束。相比之下,2013年颁布的“大气十条”只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设定了PM2.5目标。绿色和平东亚分部气候与能源主任黄薇表示,《三年计划》对于PM2.5的浓度控制范围明显扩大,这对于此前不在“大气十条”关注范围内、且空气治理不得力的城市而言,将会形成较大的治理压力。
作为“大气十条”的延续,《三年计划》没有以2017年数据作为基准线似乎有些奇怪。但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表示,独立于“十三五”(2016-2020)时间框架之外再设立新的目标会对地方政府的工作造成混乱。因此,该计划对各省(区、市)和重点区域都不再设立新的量化目标,仅要求各地完成“十三五”约束性指标。
但在2018年的当下,沿袭“十三五”设定的下降18%的目标对部分城市而言似乎过于轻松。有超过70个城市由于2015-2017年治理力度较大,目前就已经达到PM2.5比2015年下降18%的目标。对于它们来说,新的《三年计划》所提出的2020年目标并未提供额外的治理动力。该目标也低于有些城市自己设定的“十三五”目标(见下表)。
不过,对那些此前未受“大气十条”目标覆盖的城市(如山西临汾),《三年计划》目标将成为其空气质量的“紧箍咒”。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全部达到18%的降幅,到2020年依然会有超过2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无法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国家标准。这些城市何时才能达标?《三年计划》并未给出答案。
臭氧受到关注
相比聚焦于PM2.5的“大气十条”,《三年计划》强调了对臭氧的控制。臭氧由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反应生成,《三年计划》加入了对VOCs与氮氧化物的控制目标,即2020年VOCs排放总量较2015年下降10%以上,氮氧化物下降15%以上。
尽管高空的臭氧层可以阻隔来自太阳的有害紫外线,但人类吸入过多臭氧则会刺激呼吸道,甚至导致缺氧。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的臭氧污染相较其他国家还不算严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告诉中外对话,臭氧平均浓度虽然有所升高,但仍属于合理的区间。
您知道吗?
2018年6月,全国平均臭氧污染相较于去年同期上升了11%。
不过,近年来中国臭氧污染有加剧的趋势。由于高温会加速臭氧的生成,在湿热的珠三角地区,臭氧已经取代PM2.5成为首要空气污染物。不少其他区域也在夏季受到臭氧的威胁。根据绿色和平的测算,2018年6月,全国平均臭氧污染相较于去年同期上升了11%。
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建宇告诉中外对话,从美国的大气污染防治经验来看,在初步解决颗粒物的问题之后,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地面臭氧问题更为突出。他介绍道,美国为了更好的解决地面臭氧问题,从2009开始加强氮氧化物的总量控制,并于2015年提升了地面臭氧标准。而中国在这方面设定明确的约束性指标也标志着其空气治理政策的完善。
又一“铁锈带”成关键战场
《三年计划》另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将蓝天保卫战的关键战场做了调整,在重点治理区域中不再提及珠三角,而新加入了汾渭平原,也就是包括西安在内的陕西、河南和山西三省的部分城市。
汾渭平原这一区域能够进入大气治理的风暴中心,背后的现实是其PM2.5浓度排在全国前列,也是二氧化硫浓度最高的区域。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4月表示,在其他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持续改善时,汾渭平原空气指标反而逐年恶化,仍需加大治理力度。在该区域最重要的城市西安,2017年PM2.5浓度较2015年猛增27%,治理形势严峻。
与京津冀地区的河北省类似,这一区域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重工业污染严重。《三年计划》规定该区域到2020年必须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并禁止冬季散煤取暖,到2019年必须完成对重污染行业的提升整顿。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表示,成为重点区域,意味着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的考核会更加严格,另一方面,中央也会给予一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改善这些落后地区的资源配比和治理能力。
气候影响
2018年的机构改革之后,原属发改委的气候变化和碳减排职责划归生态环境部。《三年计划》显示,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有融合的趋势。
该计划明确指出要“大幅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协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在经过过去5年气喘吁吁的迅猛冲刺后,中国空气治理将进入一段稳步慢跑。
和“大气十条”相比,新的《三年计划》不仅继续深化大气污染的末端治理,也对污染的源头即结构问题,推出了更加细化的措施,包括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运输结构的转型。以汾渭平原为例,计划针对该区域提出了11项指标和措施,涵盖煤炭消费总量、铁路货运比例和清洁取暖等。
这些措施来自有针对性的研究。生态环境部下属的研究机构对不同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方式的气候协同效应做了评估,并在评估基础上提出了更具协同效应的大气治理措施,如在北方工业城市加强集中供暖、采暖锅炉清洁化、和散煤治理。
相比“大气十条”而言,《三年计划》的诞生背后有了更多的研究和实际经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表示,在“大气十条”结束后所进行的评估把不同区域雾霾的组分和来源细化到了能源、工业、交通等部门,争取做到“科学治污、精准治霾”。在经过过去5年气喘吁吁的迅猛冲刺后,中国空气治理将进入一段稳步慢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