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曾嵘罕见地致信英国《卫报》,解释中国政府为保护臭氧层所做的努力。
此前数月,中国正因一氟三氯甲烷(CFC-11)的排放量持续上升的情况而承受国际压力。如果状况得不到改善,人类数十年的臭氧层保护努力将面临严重威胁。
距地面2-3万米的臭氧层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免受有害紫外线的辐射。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氟氯化碳物质(CFCs)会破坏地球的这一稀薄的保护层。随后,各国通过了旨在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并为氟氯化碳物质设定了淘汰时间表。
CFC-11作为一种氟氯化碳,曾作为发泡剂和制冷剂广泛使用。按照《议定书》规定,它本应于2010年1月前就退出历史舞台。但最新的研究和调查认为,来自中国的非法生产可能已使它“死灰复燃”。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将考验中国履行国际环境责任的决心和绿色转型的能力。
“神秘”的排放
今年5月,一份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指出,自2013年以来,大气中CFC-11浓度的下降速度较2002-2012年减缓了约50%,这意味着该时间段内每年有接近1.3万吨的CFC-11排放,臭氧层恢复的时间也因此将被大大推迟。
而根据《议定书》,全球所有的主权国家都已承诺在2010年1月以前停止氟氯化碳的生产和使用。联合国环境署的资料显示,全球CFC-11的生产在2006年就已接近为零。突然上升的排放量引发全球关注。
在7月11-14日于维也纳举办的《议定书》不限成员名额工作组(OEWG)第四十次会议上,该研究作者Stephen A. Montzka 报告指出,1.3万吨额外排放还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估计,是相对2002-2012年十年的排放水平的增加量;而理论上,排放量应是一条下降的斜线。
《议定书》技术与经济评估委员会(TEAP)准备的一份文件指出,这些排放不太可能来源于CFC-11历史库存的泄漏。“大部分已知的存量CFC-11存在于建筑或冰箱等电器的保温泡沫中,1.3万吨排放相当于从2013年开始每年拆解掉1300万台美国式大冰箱的排放量。”
因此,未报告的新增生产被认为是CFC-11排放升高的最有可能原因,但无论是Montzka等人的研究还是TEAP的文件均未明确排放来源。
在维也纳,联合国环境署臭氧秘书处执行秘书蒂娜.玻比利(Tina Birmpili)敦促各国“一秒钟也不要放松警惕。”她呼吁各方应迅速采取措施应对这一严重局面,并捍卫“《议定书》作为全世界最成功的环境公约的声誉。”
聚焦中国
《自然》杂志的研究发表后,有环保组织和媒体报道明确指出排放源位于中国。
英国民间环保组织环境调查署(EIA)于7月8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硬质聚氨酯(PU)泡沫行业广泛使用违禁的CFC-11作为其发泡剂,是该物质排放上升的主因。硬质聚氨酯泡沫是建筑保温层的常用材料。EIA同时指出,“这些并非孤立的个案”,而在行业中普遍存在。据其测算,2012-2017年之间,中国因这些违规使用而产生的CFC-11排放量在每年10307-12165吨之间,“可以解释大部分的大气浓度上升”。
事实上,早在2007年7月,中国即已全面停止氟氯化碳的生产和进口,宣布提前两年半实现《议定书》规定的目标。
在OEWG期间,中国代表告诉EIA,他们已就其调查结果进行跟进,但还无法认可其关于非法排放量的估算。
在给英国《卫报》的信中,曾嵘表示,中国执法人员按媒体报道提供的线索调查了19个聚氨酯泡沫生产商和产业集群,发现1家存在使用CFC-11的情况(其中6家的调查还未完成)。执法人员另外还在河南和辽宁发现了两家违法生产CFC-11的厂商,并已没收和查封相关原材料。
基加利制冷效率计划(The Kigali Cooling Efficiency Program (K-CEP))中国顾问胡敏表示,此次事件是在中国普遍存在的环境执法能力急需加强的大背景下的个别事件,不能认为是对全球环境问题不重视。
生态环境部环保官员则回应称,中国不存在监管真空,违禁化学品的管控有日常的监测机制来保障。
在Montzka等人的研究发表之前的今年1月,中国环保部还专门发文强调严格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
产业升级之困
不管中国工厂产生的CFC-11是否足以解释科学家所发现的大气浓度上升,国内存在违规生产使用CFC-11的情况已经明确。这背后,是中国环境执法和产业升级所面临的复杂挑战。
近年来,中国对于建筑能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新建筑被要求具有更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对于老旧建筑也提出了改造要求;另一方面,城市新中产阶级的消费推高了对于冷冻冷藏供应链的需求。这些都显著扩大了泡沫保温材料的市场。
而CFCs的替代品又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相关业内人士表示,新的第四代环保型HFO类含氟发泡剂成本高,中国国内基本仍处于研发阶段。
产品被国外跨国公司所垄断,是目前中国发泡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急需开发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型发泡剂”,该业内人士表示。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建信认为,在替代技术方面,中国替代品的研发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这不仅体现在替代品(化学品)的开发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替代品的应用技术上。
在维也纳的会议日程上,大会提出雄心勃勃的跨越式发展目标,但事实是,中国的泡沫塑料产业不仅没有向前跨越,而是退回到了已被淘汰的CFC-11。
CFC-11的主要替代品HCFC-141b对臭氧层相对更安全,但仍然还是消耗臭氧层物质和一种温室气体,也已进入《议定书》的淘汰计划中。中国近年来正在逐步削减HCFC-141b在聚氨酯泡沫行业的使用量。该行业只有采用更为环保的技术才能跟上国际规则的变化。
一些生产厂商告诉《纽约时报》,由于HCFC-141b的供应量减少、价格上升,他们只好回去使用地下黑工厂生产的CFC-11。
但胡建信认为,替代技术的落后不应成为企业生产和使用违禁品的理由。
他同时提醒,由于四氯化碳是生产CFC-11所必须的原料,因此应对其重点监管。更为重要的是,加强针对这类物质的大气监测以及开展履约成效评估,是及早防范额外排放来源的有效措施。
今年11月,厄瓜多尔将举办《议定书》缔约方大会。届时,各国将讨论针对CFC-11违规排放问题的具体措施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