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中国禁止进口包括塑料在内的24种废弃物。这项被称为“国门利剑”的政策在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因为许多发达国家都在为自己的废弃物寻找另外的目的地。三年后,该地区的废弃物进口状况如何?
开展“国门利剑”行动之后,2018年中国的废弃物进口量下降了95.4%,全球塑料垃圾贸易流量几乎减半。然而,东南亚的进口总量却猛增了3.62倍。据《南华早报》报道,2018年至2020年间,马来西亚的垃圾进口量居各国之首。泰国的塑料垃圾进口量增加了10倍。随着马来西亚和泰国也开始实施自己的进口限令,印度尼西亚的进口量在2018年底前有所增加。次年,菲律宾也成为加拿大、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垃圾的接收国。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废弃物贸易反映了发达国家采用不同方式将管理本国塑料垃圾的责任外包并转嫁给包括东南亚在内的全球发展中国家的不道德行为。这些出口加剧了接收国的环境负担,同时造成了额外的环境风险和社会负担,特别是对非正规工人和社区而言。从事环境正义和社会正义交叉领域工作的民间组织称这种行为是一种“有毒的垃圾殖民主义”,一个充斥着不平等和不公正的问题。
废弃物贸易与有组织犯罪之间的联系
由于“国门利剑”行动后,东南亚的废弃物进口增加,民间组织呼吁该地区各国政府颁布禁限令。但一些企业集团仍然想方设法运送未经授权的物料。
据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称,“过去两年非法废弃物货运量大幅增加,主要通过多个过境国转移到东南亚,以掩盖废弃物的源头。”该机构指出,犯罪网络与合法的废弃物管理企业相勾结,利用这些企业为非法经营活动打掩护,这个过程中会滋生金融犯罪和伪造文件等行为。
与此同时,不仅在亚洲,欧洲的非法垃圾焚烧和垃圾场倾倒量也在增加。这些做法,加上缺乏有效监管,给非正规拾荒者和垃圾工人带来了更高的健康风险。全球反垃圾焚烧联盟(the Global Alliance for Incinerator Alternatives)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记录了几起因中国禁令而将废弃物进口到马来西亚的“非法商业活动”。某些情况下,中国企业与这些商业活动也有关联。
批准《巴塞尔公约》的必要性
如果《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等法规得到全面执行, “国门利剑”政策对东南亚国家造成的影响本可避免。该公约于1992年签署,旨在阻止对发展中国家的废弃物进口。该公约目前有187个缔约国,目标是从源头上减少和尽量减少废弃物;对废弃物进行源头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的跨境转移;以无害环境的方式管理废弃物;并确保不得不发生的废弃物贸易得到进口国的知情同意。
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减少一次性塑料生产,并在重复灌装和重复利用的基础上,开发替代品,同时提高回收率。
2019年12月,《巴塞尔公约禁令修正案》正式成为国际法。这是民间组织和反垃圾运动取得的一场里程碑式的胜利。该修正案消除了“可回收”的漏洞,并禁止欧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国及列支敦士登向所有批准它的国家出口危险废弃物。该修正案旨在确保无条件终止过去几年中给东南亚许多当地社区带来污染的有毒废弃物进口。今年 1月1日,该修正案正式生效。
然而,泰国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尚未批准该修正案。与其拖延,该地区国家应坚决接受该修正案,从而使《公约》得到切实执行。
超越禁令:一项新的全球协定?
与塑料垃圾一样,铺天盖地涌向东南亚地区的还有跨国公司兜售的一些解决塑料污染危机的错误方案和权宜之计。
在我们最近的报告《不达标:揭露企业解决塑料污染危机的错误方案》中,“摆脱塑料”组织(Break Free From Plastic)对七家最大的塑料污染企业的解决方案进行了评估。常见的错误解决方案包括:未经大规模验证的技术、第三方收集或处置、虚假陈述和光说不做等。该报告对错误解决方案的定义是,任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即减少塑料制品的生产—的所谓解决方案。
除了在地方和国家层面监管和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外,还必须停止塑料生产。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减少一次性塑料生产,并在重复灌装和重复利用的基础上,开发替代品,同时提高回收率。在全球政策层面,各国须努力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以解决塑料垃圾问题,涵盖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解决东南亚塑料污染危机给环境和社会正义造成的影响。
各国能否在计划明年2月举行的联合国环境大会期间朝着达成一份全球塑料协议迈出第一步仍有待观察。显然,美国和中国等塑料生产大国需要站出来。这样做还能帮助它们通过减少塑料的巨大碳足迹,来实现各自的气候目标。东南亚国家也应该支持达成一项全球协议,因为这是为了他们的公民而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翻译:BAI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