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任何地方的气候变化应对行动,都离不开公众的支持。2020 年中国宣布“双碳”目标至今,中国公众一直高度支持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政策。
但正如我们前序研究指出,中国低碳转型事业的难点在“碳中和”阶段。“碳达峰”阶段主要在“做增量”,大部分人是受益者,只是蛋糕分食比例不同。一旦走到“碳中和”阶段,现有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势必会冲击高碳能源行业和地区。
如果意识到自己的“蛋糕”会丢掉,遭遇被转型地区的人们,还会继续支持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吗?因此,笔者对低碳转型中利益最可能直接受损的群体——中国煤炭主产区山西省的人们——进行了历史一年多的问卷调查和走访研究。
2024 年,我们与本地非盈利组织山西晋青合作,在200多名志愿者的帮助下, 收集了6035 名山西公众的低碳能源转型问卷, 受访者包括了1323位煤炭行业从业者和2143位煤炭从业者家属。
此外,我们也走访了多个山西矿工社群,进行了30多场深度访谈,分析了5份山西媒体的气候变化报道。我们将这些信息汇总成了《夯实低碳未来的认知基础——山西能源转型公众认知调查报告》的报告。
通过这次研究,我们尝试了解当下山西公众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的态度,也力图基于山西的情况来探索公众对未来的低碳转型的支持态度及其影响因素。
矛盾的公众
山西是中国煤炭业中心。在2024年之前,山西煤炭产量长期全国第一,但也因多年开采而面临严重环境问题。
山西也有数量庞大的煤炭从业人群。尽管由于煤炭产能过剩和行业改革,从事煤炭开采和加工的工作人员数量多年下降,但截止到2021年,煤炭采选从业者人数仍有87.86万人。如果算上煤机、运输、焦化等各种上下游行业和服务业,山西省至少仍然有几百万人以煤为生。由于煤矿和煤电厂转型带来的工作和收入变化,笔者认为,他们的利益最有可能在低碳能源转型中受损,因而最有可能不支持低碳能源转型。而结果其实相当复杂:
首先,目前山西公众像全国各地公众一样广泛支持双碳政策,但并不理解跟气候变化有关的基本概念和政策。在我们的调研中,72.9%的受访者支持国家推行双碳目标,72.6%的受访者支持山西推行双碳目标,但仅有 50%受访者能够准确判断“碳达峰”、“碳中和”的含义,将近一半的受访者不明晰二者含义。
关于中国的碳排放情况的回答更不理想。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一道判断题让受访者判断,即“实行多年节能减排政策后,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降低了”只有10.2%的受访者选择了“错误”。
我们将这种现象总结为对气候政策”高支持,低认知”的矛盾状态。
我们将这种现象总结为对气候政策“高支持,低认知”的矛盾状态,这也跟我们早前针对中国其他公众的调研保持一致。
另一个发现是,煤炭已经是本地人的身份标签。75% 的受访公众对山西煤炭感到骄傲,也普遍认为山西的未来不能离开煤炭。虽然广泛支持国家的低碳事业,但受访公众普遍反对关闭煤矿——支持或非常支持的关闭本地煤矿选项仅有28.9%的受访者。
对于关闭本地城市燃煤电厂的举措,反对者比例更是超过了支持者(33.5%非常不支持,12.3%不太支持,28.8%中立,18.3%比较支持,7.7%非常支持)。
另外,山西公众对发展新能源有一定信心。分别有77.5%和76.9%的受访公众主张,未来山西应该增加太阳能/光伏产业或风能产业,59.7%的受访者认为,能源转型会带来新的工作机会。
上述调研结果告诉我们,目前山西公众持双碳目标的主要原因仍是出于对政府的信任,以及热爱国家的民族主义情怀。但正如我们前序研究指出,走向碳中和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部分人利益受损,因此“出于关心国家利益的国家风险感知”不再能完全预判公众的行为,顾及个人利益相关的 “个人收益感知”将会越来越重要。
经过调研,笔者认为对于山西的公众,“个人受益感知”体现为——如果低碳转型导致大量的矿山被关闭,公众对气候政策支持力度有可能会减少。而如果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来实现双碳目标,有新的工作机会,那公众仍然会保持高位支持。
悲观的从业者
但与此相对的是从业者的态度,山西从事煤炭有关工作的人们以及家属,对于山西省能否适应新能源的发展,对于自己的未来感受到不确定性以及转型焦虑。
具体而言,有33.4%的受访煤炭从业者认为,自己没有技能适应能源转型,33.3%认为自己应对能源转型的能力一般。
对于是否能够适应未来5-10年的能源转型,煤炭行业从业者要比行业外人员更加悲观。有40.3%的煤炭从业人员认为“能源转型对我们家的经济状况有负面影响”,仅有34.3%的煤炭从业人员认为自己“有技能应对能源转型带来的工作变化”,也仅有37.5 %的煤炭从业者认为自己所在的城市或地区能顺利实现或应对能源转型。
与此同时,煤炭行业从业者也比行业外受访者更倾向认为能源转型会带来损失,且对山西实现能源转型的条件的信心比较有限。66% 的煤炭从业受访者认为“能源转型会关闭更多煤矿”,行业外受访者只有 54.8%持同样观点; 53.5%的煤炭从业受访者认为“能源转型会增加失业率”,而只有36.9%非煤炭行业的受访者认可这一说法。
在调研数据之外,我们的访谈表明,鲜有受访者反映自己接受过能源转型的培训,他们对能源转型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也没有概念。我们认为这一现象也跟媒体报道的方向有关,在通过对《山西日报》、《太行日报》等5份山西当地媒体的气候与低碳报道的分析后,我们发现报道皆以宏大叙事为主,缺乏普通民众如何能适应转型的内容。
同时,通过与当地群众访谈,我们发现能源转型最直接影响的涉煤群体,并不认为现在的转型足够公正,他们更是没有被充分告知。在对大型煤炭企业员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基层员工基本上没有机会获知有关企业低碳进程的相关信息,例如,目前以碳排放强度作为指标衡量的数据并没有向员工公布。公众对于转型的基本信息尚且缺乏,更谈不上对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参与。
一些在大型国企工作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转型的相关词汇感到麻木,因为“国企改革”、“资源枯竭城市”、“煤炭老矿区转型”、“城市发展转型”等词汇已经听闻多年,虽然似乎还没有对自身带来冲击,但受访者们已经感到无力。
渴求公正的新一代
我们的调研数据也显示,山西公众对低碳转型的公正、公平和公开有强烈的期盼,从事煤炭工作或者家属在这方面的诉求尤其高。受访的煤炭从业者中,70% 以上的赞同或非常赞同公正转型各项工作的重要性。
尤其,气候认知水平在各个人群中最高的2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有着超过普通公众的公正诉求。具体而言,年轻受访者最看重的是“转型的过程(比如方案的评估)公开透明”,其次是“实施就业优先而非利润优先的原则”,“确保全民共享新能源带来的发展成果”等选项。
这也意味着,政府确保低碳转型在实际上尽可能贴近公正,并在制定政策尤其是在落实政策时要保持高度透明性。同时,还需要让公众参与其中来强化其对公正的感知,他们对能源转型的支持才能一如既往。
如上所述,公众是认为在自己的奶酪不会被触碰的前提下支持双碳目标的。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公众并不了解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对自身可能受到的实际冲击缺乏预判。这需要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因为当冲击真正降临时,双碳政策的高支持率可能会产生变化,山西的能源转型也可能带来较多社会问题,对中国低碳转型的进程带来影响。
能源转型应有公众参与
山西有近百万煤炭行业的直接从业者,煤炭相关从业者数量更广,如果不能调动这些公众对能源转型的充分支持,也会对整个国家的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尤其,我们的研究中看到山西公众目前对多元化就业能力和自信心都较弱,同时对能源转型公平公正公开的有着极高诉求,这都是低碳能源转型中政策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回到文章开篇提出的问题,既然低碳转型与“碳中和”可能会让部分公众利益受到影响,怎样让公众长期支持低碳转型政策?笔者有如下建议:
首先,必须要加强能源转型的公众宣传与教育,不仅是宣传宏观词汇,政策制定者需要帮助公众理解能源转型的必要性、长期收益和面临的具体挑战。
另外,在政策框架方面,要做到以公正为核心,广泛倾听公众关切,不仅要确保转型过程中各方利益的公平分配,还需要特别关注煤炭行业从业者、低收入群体和偏远地区居民的特殊需求。政策设计上,要推进“就业优先”,保障居民就业和生计来源,而不仅仅考虑地区整体经济效益和增长。
同时,要通过技能培训、就业支持等措施,帮助受影响的从业者和社区提高适应能力。尤其需要发挥基层社区的作用,开展适应能源转型的科普和能力建设活动,促进公众切实参与到转型进程中。
最后,要优化利益补偿机制,更好协同中国不同能源区域的利益分配,不能让山西这样的“旧能源”的代表,在“新能源”转型中利益严重受损。
我们已经看到山西在行动。2024年,山西省政府公众号解释当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36个关键词时,第一个就提到了“公正转型,这是一个好的开始。通过制定合理的、渐进式的能源转型政策,让公众参与转型并提升人们对政策合理性、合法性和公正性的感知,这对山西和中国双碳进程都至关重要。